35年,“园长妈妈”成了“园长奶奶”
——殷巷镇育龙人幼儿园园长崔桂兰基层幼教工作纪实
2017年11月16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年轻时候的崔桂兰和学生在一起。(资料片)
  崔桂兰和学生一起玩滑梯。(资料片)
     1982年,崔桂兰初中毕业,她走进“育红班”,和孩子们一待就是35年。她说:“我和孩子们还没待够,还得再干几年。”一间小屋7个学生,开启幼儿园创业之路,作为商河县最早个人办幼儿园的尝试者和探索者,她说:“我要让农村孩子享受更好的学前教育。”看着成百上千的孩子离开幼儿园走向小学,她从“园长妈妈”变成了“园长奶奶”。她说:“家长把孩子交给咱是信任咱,我得拿着学生当自己的孩子带。”
  35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关于她有太多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商河县殷巷镇殷巷街育龙人幼儿园园长崔桂兰的幼教世界。
  本报记者 李云云

自己出钱自己出房
“崔老师”挺无私

  1982年,初中毕业的崔桂兰成了殷巷镇崔家村“育红班”的一名幼儿教师。崔家小学里的一间小平房、二三十个学生、一位搭档潘老师是她幼教生涯的起点。而走上幼教生涯的推动力,则是她满身的“艺术细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当时我应该算是文艺小青年,喜欢唱歌跳舞,性格也放得开,村支书就让我参加县里组织的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班。”之后她又参加了商河县职业中专的幼师专业学习。“毕业后回村教小朋友,谁能想到这一教还停不下来了呢。”崔桂兰笑着说。
  据崔桂兰描述,那时候的教学比较轻松,家长“盯得”也不紧,教孩子们讲故事、简单认字算数就可以。孩子们每年的大事就是“六一儿童节”去镇上参加文艺汇演。别的学校的孩子们演完之后,老师们会奖励冰棍或者糖,崔桂兰没有公费,她就自己出钱买。5元的购买费用,对于当时的崔桂兰是笔不小的开支。“别的学生有,你的学生也得有,委屈了自己也不能委屈了学生,钱你随便花。”这是身为47年老党员的母亲郁佃兰给崔桂兰最大的支持。
  1986年,崔桂兰嫁给了同镇的陈宜森。1988年,她的儿子陈龙出生了,没过几年,她的办公地点从娘家搬到了婆家,日子过得紧巴但也知足。虽然结婚了,但崔桂兰对学生的关爱并没有任何懈怠。当时在殷巷镇政府工作的陈宜森感动于妻子幼教工作的执著,为其写下了两行小诗:青春是童心的世界,童心是青春的耕耘。1996年,崔桂兰“失业”了。村里的学校合并,原先的“育红班”无处安放,决定解散。崔桂兰说:“当时我就觉得,没地方教学了,我的学生们怎么办?村里的适龄儿童怎么办?”
  崔桂兰将主意打到了自家房屋上。分家分到了三间正房自住,西边的两间偏房用来教学生。她将学生领进自己家里,在家里无偿教学。“要不是崔老师,我们那时候根本没学上,那时崔老师讲的故事我现在还记得,现在课堂上还会讲给学生听,估计我想成为一位老师的念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崔桂兰的一位学生这样说道。
一间小屋办个体幼儿园
“园长妈妈”胆挺大

  20世纪90年代末,商河开始出现个人办幼儿园,当时殷巷镇政府驻地都没有一所幼儿园。丈夫陈宜森鼓励崔桂兰在政府驻地开办个人幼儿园。当时崔桂兰还是有些踌躇,认为自己不行。但陈宜森认为,“她是一个特别执着的人,只要想干的事情,无论有多少艰难险阻,她都会干成。”听从丈夫的建议,她决定在殷巷街开办自己的幼儿园。
  没有专业教室,她将棉厂的办公室装修改造;没有生源,她下村挨家挨户拜访;没有玩具,她自己制作图纸找人加工……1999年10月10日,6张桌子、24把小椅子、4名学生,崔桂兰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单干的时候,除了满腔热情,啥都没有,那时候也是胆大,说干就干起来了。”回想起幼儿园前面的大坑,门前的高门槛,自制的秋千架、跷跷板,崔桂兰仍心有余悸,她说“现在想想多少还有点后怕”。
  随着崔桂兰人性化管理及幼教品牌的形成,幼儿园的生源逐步增多。而棉厂内缺水缺电,崔桂兰和丈夫陈宜森非常着急。为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他们决定将幼儿园搬迁。2001年3月,崔桂兰将幼儿园搬到了现在这个地址(殷巷邮电支局西邻),幼儿园也有了自己的园名——殷巷街育龙人幼儿园。
  幼儿园搬了新家,得给学生们买点好玩具。但是,当时收入很低微,她兜里只揣着3000多块钱就和丈夫去了济南。而一个滑梯就要14500元。她的大胆劲儿又上来了,回家在亲朋好友处凑了两万块钱,买了大型滑梯、跳跳床、跷跷板、摇马等玩具。
  “当时负债一万多块钱,可真不是个小数目。其实,当时心里就一个想法,要让殷巷街及附近村里孩子享用最好的、最先进的滑梯,达到十年不淘汰!”崔桂兰说道。在育龙人幼儿园里,记者看到了这座“十年不淘汰”的滑梯,目前依然完好,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
提高水平关心留守儿童
“园长奶奶”挺操心

  在崔桂兰的办公室里放着她的“镇园之宝”——一本泛黄的《语言》幼儿教材。时间久了,书的封面已经丢失,装订线也脱落,书页早已发黄。崔桂兰将原先厚厚的书籍,分为两册重新装订。“这是我的入门书籍,我之前上课所有的技巧方法和语言等,都来自于它。”崔桂兰说道。
  随着家长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幼儿园在良好习惯养成、学前思维开发等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崔桂兰清醒地认识到,一本泛黄的书籍已经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幼儿园教学,她和她的老师都应该走出去看看。所以,每个学期她都会带着幼儿园的老师们外出学习。
  她常对幼儿园的老师们说,她最初在教学和管理上的开窍就源于一次外出学习。她跟随丈夫到潍坊访友,游玩时走进了一所军区幼儿园。那是她第一次看到园内设施沙盘池,也是第一次看到城里孩子的上课状态。回来后,她立马在自己的幼儿园内建造了沙盘,并对军区幼儿园内的游戏设置、课堂教学内容等仔细揣摩。
  “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不足,也许我们硬件上不能与市区的一些幼儿园比,但我们老师们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尽全力让孩子们享受最好的教育。”崔桂兰如是说。所以,每次崔桂兰出去,都拐弯抹角找到人家的幼儿园参观学习,以取长补短。
  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严重。在崔桂兰的幼儿园内,爷爷奶奶接送孩子上下学是常事。“爷爷奶奶对孩子十分溺爱,对于幼儿园的一些管理多多少少会有所影响。”崔桂兰谈道。因此,崔桂兰会时不时地进行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状态,跟上引导与关爱,让这些留守儿童感到爱从未缺失。
  在一次家访中,她了解到了琪琪(化名)的家庭情况。父亲患病去世,母亲外出打工常年不回家,家里欠了大量外债,爷爷奶奶身体状态不好,全家除了母亲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崔桂兰当场决定,减免琪琪整个幼儿园阶段的所有学费。“家里太苦了,能帮助一点是一点。”不但如此,她还不断引入社会力量给该园的留守儿童送来关爱。
父子俩成了“师兄弟”
35年教学路,她很幸福

  家长王女士送孩子上学的时候,曾经给崔桂兰讲过一个“笑话”。王女士的丈夫是崔桂兰的学生,王女士的儿子也是崔桂兰的学生。有一次父子俩在家中,父亲说“崔园长是我的老师”,儿子也说是他的老师,父子俩“争抢”到最后,儿子竟然气哭了,非得第二天上学的时候找崔桂兰评评理儿。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崔桂兰对王女士的儿子说:“我是你爸爸的老师,也是你的老师,你们都是我的学生。”父子俩的“抢老师大战”才就此作罢。
  35年的学前教育生涯,出现了不少这种“父子”师生。她最早的一批学生已经四十来岁了,有人甚至和她开玩笑说:“崔老师,您别着急退休啊,等我有了孙子孙女,我也送来给你带。”
  崔桂兰在幼儿园里带大了儿子,后来又在幼儿园里带大了孙女,孙女格格都快到了上小学的年龄,退休的事情不是没想过。“一想起退休了,离开孩子们,我这心里就好像少点啥似的,我离不开孩子,所以还得接着干。”至少还得再干它几年,是她的“小目标”。
  商河作为鼓子秧歌之乡,崔桂兰也爱鼓子秧歌。她从小就跟着崔家村的鼓子秧歌队走街串巷跑秧歌,而且很有见地。“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河鼓子秧歌,人们一直认为应该从小学生开始培养。为把家乡的鼓子秧歌发扬光大,我决定在我们园建立鼓子秧歌幼儿培训基地。”每到下午课间活动期间,育龙人幼儿园就响起了铿锵有力的敲打鼓点声。
  “人啊,一辈子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难得,35年来,我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觉得很幸福。”崔桂兰告诉记者。如今,崔桂兰的儿媳妇杨姗姗也继承了她的“衣钵”,成为育龙人幼儿园分园——希望儿童之家幼儿园(邸庙村)的园长。儿媳妇自立门户的时候,她曾告诉过儿媳妇“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你一定能干好”。“把学生当孩子”,这也是她35年来一直坚持的信仰。在她的精心引领下,由于幼教工作突出,杨姗姗于2017年当选为商河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
  守望童心,初心不改。一所美丽的幼儿园,一个播洒爱的乐园,就是一个人间温暖的所在。35年来,崔桂兰园长始终坚守着自己内心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用汗水和智慧默默点亮一个基层幼教工作者的爱和光。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