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建国
当前,江苏省正在全省范围内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为预防审批改革出现形式主义、强行要求企业群众选择“不见面”方式办事的情况,江苏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办公室近日发布通知,严禁为追求较高的“不见面率”而将上门办事的企业群众拒之门外。
过去提到政务办公,很多人都会想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而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越来越多的地区和部门开始推进“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这些措施提高了审批效率、方便了企业群众办事、减少了审批中设租寻租空间,政务办公也变得“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
按照“不见面审批”模式的设计,群众坐在家里便可以提交材料,就能轻松地把事情办结,这种看起来“很美好”的场景,满足了很多人对于现代政府现代服务的向往。不过,任何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见面审批”也不例外。对于有些企业和群众来说,他们对于“网对网”还不熟悉、还不信任,他们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一些要求需要当面诉说。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政府部门或者只求一己方便,向企业群众关上大门,或者将“不见面率”当成政绩指标,从而拒绝“面对面”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存在“面对面”需求的企业和群众,就有可能成为这次改革的“夹心层”。
在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况并不鲜见。今年初,扬州公证处微信公众号正式推出“微受理”业务,对出国留学、定居移民、探亲旅游、商务劳务、境外其他用途这5大类业务提供在线申办。但半年时间过去了,扬州公证处总共办理了近5000起公证事项,可公证微信提供的公证服务,只办结了5起,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固然存在宣传不够的问题,但扬州公证处负责人分析的“去窗口虽然耽误时间,但现场咨询、办理、打听何时领证心里更踏实”,也是一个原因。
相对于传统政务,互联网政务不仅方便了企业群众,同样也会方便政府部门。实践“互联网+政务”,推行“不见面审批”,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营商环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改革好不好,关键还得看满意度高不高,企业群众的体验和评价最有说服力。在互联网时代,应该善于倾听和打捞“沉没的声音”,注重复杂多元的需要。江苏提出,政府部门创造和提供“不见面审批”条件,但是否采用“不见面”方式办理由申请人自主决定,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真正体现。
不能为追求不见面率而与群众不见面。从“面对面”到“网对网”是一个方向,但不能以“网对网”拒绝“面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考虑到企业群众的不同情况,满足企业群众的不同诉求。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