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孔门理财学》译者、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韩华做客“齐鲁大讲坛”。 本报记者 戴伟 摄
孔子及其弟子秉承怎样的“理财”观念?20世纪初年,一位留学美国的清末进士又是如何从传统儒学中发掘文化自信的?9月22日,《孔门理财学》译者、国家图书馆研究员、历史学博士韩华做客“齐鲁大讲坛”,从陈焕章和他的百年经典著作入手,讲述近代中国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
本报记者 张阿凤
从清末进士
到美国博士
“从清代进士到美国博士,陈焕章一人在中西两种教育体系中皆取得最高学位,历史上再无第二人。”讲座伊始,韩华就从一位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清末进士入手,向观众娓娓讲述起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一重要人物——陈焕章,以及他的百年经典著作《孔门理财学》。
陈焕章(1880-1933),字重远,广东省肇庆人。11岁参加高要县童生县试,12岁成为秀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焕章中举人,1904年,陈焕章参加最后一次会试、殿试,中进士,朝考点内阁中书,入进士馆。
1905年,他奉派为留美学员,专修两年英语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1911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11年,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用英文写成了60万字的《孔门理财学》,这也是他的博士论文。陈焕章学贯中西的学养背景,是他完成《孔门理财学》的重要前提,也是这本鸿篇巨制能在西方产生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思想“走出去”的必备条件。
中国经济学
走向世界的始步
《孔门理财学》罗列了文献55种,首先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经,其次是孔子、儒家及诸子,同时大量引述中国理财制度。
《孔门理财学》旨在倡明孔教,发扬中国文明。在论文结构上,采用西方经济学写作框架,将儒家丰富、深刻的经济学思考,以及经世济民的经济思想进行系统梳理,并以专门的学科形态表现出来。
“在此之前,中国没有《经济思想史》这门学科,虽然几千年来,士大夫对经济学有很丰富的思考,也展现了很丰富和深刻的经济思想,但是形成一门经济学科,这还是第一次。”韩华说。
她进一步讲述称,陈焕章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西方经济学已全属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陈焕章提出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以正义原则为根据管理财富的理财学思想。《孔门理财学》定义了一个和经济学类似的概念,显然这个概念和西方经济学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通过陈焕章的努力,《孔门理财学》成为儒学与经济有机结合的典案,也成为“中国经济学走向世界的百年始步”(叶坦语)。
“《孔门理财学》对西方产生很大影响,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文化自信的亮点。在那样的背景下,这本书就像一道炫目的光,让中国的传统在西方亮了一下,影响了西方学界。从书中,西方经济学家读出了传统中国社会对妇女和老人的保障,读出了中国古代农业制度‘常平仓’、中国货币制度的变迁、人口理论的发展等等。”韩华说。
齐鲁大讲坛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每期邀请一位嘉宾担任主讲。大讲坛坚持公益性原则,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本场特邀山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魏建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