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舞弊现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愈演愈烈,严重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合理秩序。所谓财务舞弊,是指组织内部人员或者外部人员出于某种目的,为了获取不正当利益而采用一些违法、欺骗的财务手段,从而导致财务信息失真,给投资者和国家集体利益造成损失的行为。
一、财务舞弊的动因
1、上市圈钱。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股权来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优势在于融资迅速,本金的使用没有到期日期且无需归还,不像债权融资一般需要定期付息,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因此股权融资具有较大的优势。
2、管理层追求流通市场的暴利。股民除了财务报表外,很难获取企业真实信息。在企业经营状况恶化的时候,管理层就会粉饰报表,给广大投资者一个业绩优秀的信号,以此推高股价,再把自己在低价时买入的股票卖出以此获取高额的暴利。
3、偷税漏税。国家通过税收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企业盈利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愿望,也是国家希望的。但税收会使得企业的利润减少,国家与企业在利益分配上存在着矛盾。上市公司为达到避税目的,也会用非法手段虚减利润或者虚构避税项目。
4、内外部监管不力。我国上市公司大多以国有企业为主,并表现为"一股独大"的股权特征,公司内部一家独大,很难形成有效的管理结构。对于股权相对分散的国有上市公司,其股东、董事、监事绝大部分都是国有资产代表,但不是资产的所有者,因此出现了产权主体虚置的现象,各监管主体不能制衡,法人治理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
5、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会计准则是一种一般意义的标准规范,任何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财务问题可能面临着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会计准则中没有具体规定,本来会计人员应该按照职业道德和应有的职业谨慎来处理这些问题,当有其他的利益目标存在的时候,会计人员很有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的多样性进行财务舞弊。
二、财务舞弊的手段
1、虚构经济业务。通过虚构业务实现造假,但财务自身无瑕疵。上市公司为避免审计人员的查证,往往会采取一种较难审查,性质也最为严重的粉饰方法,就是虚构经济业务,这种经济交易是伪造、虚假的,导致财务报表反映的数据和披露的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经济业务的伪造可以使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目的快速达到。
2、遗漏或隐瞒重大事项。这种做法隐蔽性很高,即使被查处,对企业的股价和形象也不会造成严重影响,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舞弊方式逐渐赢得上市公司青睐。
3、变更会计政策。主要是利用会计政策进行财务报告舞弊。在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会计政策变更主要包括存货计价方法的变更、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的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变更、企业合并范围的变更等。
三、财务舞弊的治理对策
1、消除不正当的动机。动机不正是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催化剂。上市圈钱、偷逃税等不正当动机是财务舞弊的利益所在点,利益所在点催化财务舞弊的产生。因此,消除不正当的动机也是治理财务舞弊的重要环节。
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内部控制作为第一道防线,很难推卸自身责任。监管部门应制定内部控制的标准体系,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审计做出强制性安排,以督促企业改善内部控制程序,不给高管人员财务舞弊的机会。
3、为企业提供良好的筹资渠道。财务舞弊也有出于缺少资金、上市圈钱等动机。为此,可以对一些具有环保、农业、公益性公司降低信贷资金门槛,便于这些企业获取资金,解决资金困难。能有效解决企业的资金难题,企业发展良好、资金充足,才能一定程度上消除上市圈钱的动机。
4、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制衡作用。加强外在监管力量是治理财务舞弊的重要方式,这需要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制衡作用。注册会计师的制衡作用在我国没得到体现,根本原因在于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时缺乏独立性,起不到有效的监督制衡作用,助长了财务舞弊行为。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保障审计的独立性。
上市公司财务舞弊问题屡屡频发,除了利益诱惑外,公司本身治理机制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无疑给了舞弊者不少漏洞可钻。在这种情况下,若想有效遏制上市公司财务舞弊行为,各方都应当纷纷行动起来,实施积极的防治措施。
(大众报业集团 贾红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