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书与编书
2017年11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编书似乎不需要学问,不需要时间,而成为一种拆卸、组装的工匠活儿,甚至是电子时代手指艺术的一种。更有甚者将人家费时费力编好的东西,“公然抱茅入竹去”一般抱进自己的书中,一下子归为己有。
  一说上世纪80年代,一晃,竟然三十多年过去了。那时候,天津的文化街刚修葺完毕。在那里一家门脸不大的书店里,我买到几本如今难得一见的老书。其中一本,是《北平风俗类征》,上海文艺出版社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的影印本。这本书对我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旧礼帮助很大,后来写作《蓝调城南》和《八大胡同捌章》时,成为我的老师。
  全书分上下两册,各有岁时、婚丧、职业、饮食、衣饰;器用、语言、习尚、宴集、游乐、市肆、祠祀及禁忌、杂缀共十三类,构成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为查找各门类方便,在每页书眉上都有索引提示,每段摘要录文后都标有出处。编录此书的李家瑞先生,为这本书翻阅并抄录了上至周礼下至清末民初的报刊书籍,其中包括史籍、方志、笔记、文人诗集、民间俚曲诸方面,约五百种。看李家瑞先生的自序知道,此书是依据他的老师刘半农先生的建议,自1931年至1935年,历时四年,先后在这五百种书籍中抄录了四十余万字,方得这上下两册《北平风俗类征》。这四年,他先后在北平、上海、南京三城居住工作,为此书遍寻书局报馆冷摊,并找到一些珍藏难觅的善本书籍。
  重读这两本书,让我心生感慨,不知时下还有多少如此认真编书的人?漫说耐下心来查阅五百种古书典籍,就是豁出去自己抄录40万字,又有多少编书者愿意并舍得花这番工夫呢?在现代编书匠看来,李家瑞先生不是有些傻,也是有些愚。如今,编书已经程序化、简单化,在没有电脑的时候,但见一瓶糨糊、一把剪刀,即可一夜怒放花千树。有了电脑之后,越发便捷,连糨糊和剪刀都省了,只需手指轻轻触动键盘,一蹴而就,名目繁多的精选本便孵将出来,拍拍翅膀飞落书店书摊之前。不用多看,只要看看每年好多出版社争相出版的各类文学选本,就可一目了然。
  如今,编书似乎不需要学问,不需要时间,而成为一种拆卸、组装的工匠活儿,甚至是电子时代手指艺术的一种。更有甚者将人家费时费力编好的东西,“公然抱茅入竹去”一般抱进自己的书中,一下子归为己有。回想不过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人民文学出版社资深老编辑季涤尘先生编的散文选,其中有傅雷的两则散文,是季先生看遍《傅雷家书》全书之后,代傅雷选出其书中的两段。如今不止一种散文选本,只要一选傅雷,便不费气力地将这两段照搬在自己的书中,剜到篮子里就成了自己的菜,令季先生感慨不已。编书变得如此轻巧,难怪人说:写书的不如编书的,编书的不如卖书的。编书的虽居中间,却远胜过写书的人,因为写书的人毕竟还要一个字一个字写,编书的人如今已经依仗现代化电子手段,倚马可待,指日成功了。
  谁还去干李家瑞先生这种的傻活、累活?编一本书,耗费四年时光,要在五百种书籍中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四十余万字?
  当然,论简单,李先生人为将编书复杂化了;论赚钱,李先生赶不上如今一些心灵手巧的编书匠;但李先生编的书历经八十年依然存留下来并且鲜活着,而我们如今不少人编的书呢?能够活多久?
  所以,如今逛书店,越是装潢豪华的选本,越是名人出任主编的选本,越是标明精选的选本,越不敢问津,生怕翻开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倒人胃口。假冒伪劣,如今哪儿都有,防不胜防,于出版界,编选本者为甚。
  顺便说一句,前两年,北京出版社重新出版《北平风俗类征》,不是影印本,只是按照现代排版技术印制的新书,也是上下两册,定价98元。而当年我在天津文化街买的那两册《北平风俗类征》,只要8元5角。流年暗换之中,薄薄的两册书中,含有多少世事沧桑。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