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4年06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冯勇 最近鲜杏开始大量上市,根据品质的不同,一斤杏可卖两块五到三块五不等,不少市民购买尝鲜。然而在峄城和山亭,一些农户那里品质很好的杏一斤才卖五毛左右,即便如此仍然难找销路。(《齐鲁晚报》6月5日报道) 辛辛苦苦培育杏林,终于盼来了丰收,而苦于销售乏力找不到销路,导致一些山杏烂在枝头无人问津。这样尴尬的现实,不仅伤害了杏农的种植积极性,而且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相对于报道中两位农户鲜杏低价还难销的情况,市中区各大商场内的高价鲜杏反而卖得火热。鲜杏销售的冰火两重天,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其实,每年蔬菜丰收了,菜农有卖菜的难题;瓜果丰收了,瓜农有卖瓜的难题……解决这些困难,光靠农民自己的能力是不行的,政府职能部门适时地介入与引导非常必要。只有政府职能部门牵线搭桥,积极协调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农产品才会走出自己的成功营销之路。 笔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引导农户积极地进行市场调研,及时淘汰那些品质不佳,不受市场欢迎的老品种,引进品相俱佳销路畅通的新品种。第二,定期对农户进行相关种植培育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请相关专家深入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辅导。第三,实施农超对接,将农产品在第一时间摆到超市的货架上,将最新鲜的农产品呈现给市民。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难题,而且还会因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最终顺利地打开销路。最后,政府除了制定多种惠农政策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一些涉农活动。例如,桃花杏花开了可以开办赏花节,果子熟了可以组织亲近自然的采摘活动,还可以进行农产品评比活动,脱颖而出的优秀产品给予大力宣传和一定资金的奖励。 如果政府职能部门能够积极引导与扶持,那么广大农户的种植就能逐渐形成规模化,最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本土农产品经营品牌。到那时,农户何愁自己种植的农产品卖不出去呢?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