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186米才能抽到水
章丘夏旱,政府向缺水村庄送水救急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章丘市官庄镇毕家柳村,技术人员正在维修水泵。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玉米棒子只有巴掌长短。 本报记者 左庆 摄
     15日,在章丘市官庄镇的毕家柳村,三名施工人员和部分村民正在更换坏掉的水泵。由于今年降水太少,作为村里往年主要水源的南泉一直都没有出水,而村民家中去年存下来的水几乎已经吃完,正在维修的这口三百六七十米的深水井,成为全村的“生命井”。

  本报记者 王帅                    
平均降水比去年减少463毫米
  “往年泉水都直接顺着管子注到村里的蓄水池里,三个蓄水池能盛350方水,加上各家存的水,能够全村人用三四个月的。”毕家柳村村书记毕成玲介绍,整个毕家柳村有156户410余人,今年一次泉水都没有用上,村里的七八十户人家已经没有存水,只能靠机井打水来吃。
  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水泵最多可以下到井下210米,往年该村在井下90米就可以抽到水,但今年要将水泵降到井下186米才可以抽到够全村使用的井水。最近,维修人员已经接到五六个维修水泵的申请,都得尽快赶去修理,“忙能咋办,都吃不上水了。”
  据了解,当天下午水泵便修理完毕,开始为全村供水,但这只能保证人畜的生活用水,还无法解决灌溉。“我们村都是靠天吃饭,今年雨水少,麦子减产能达到三分之二了。”毕成玲说。
  今年以来,章丘市降水非常少,全市累计平均降雨量仅有217毫米,比去年同期少463毫米,比常年同期少231毫米,为十几年来降雨量最少的年份。入夏后,章丘持续出现高温晴热天气,8月份虽有一定降水,但33毫米的降雨量实在不能“解渴”。尤其分布在章丘东南部的山区,人畜饮用水的水源已不足,农田减产、绝产几成定局。

镇政府定期往村里送水
  与毕家柳村不同,官庄镇常三行村因地理位置的原因,不能通过打井获得水源。眼看着村民们可用水越来越少,官庄镇政府从五月份开始安排水车定期往村里送水。为了同时解决接下来秋冬季的吃水问题,官庄镇政府又出资从邻近水源较为充足的王家柳村铺设了700多米的管道,将水引到常三行村解决村民吃水难题。
  据了解,面对持续干旱,章丘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南部山区对抗旱工作进行调研指导。从四月份开始,相关领导便对抗旱工作做出批示,章丘市委书记江林指出“保证山区群众人畜用水是底线和最低要求”,各相关部门应主动工作,全力以赴,出现旱情的乡镇“要认真排查,该打井打井,该想别的办法就抓紧办理,从速办理”。
  对此,章丘市水务局迅速成立抗旱工作组,专门拿出一周的时间,进村入户,对东南部山区的6个镇近20个重点村庄逐一进行实地勘查,与镇村干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饮水困难的具体措施。

投资310万元解决吃水难
  章丘市水务局副局长董福弟表示,为科学调度各类水源,水务局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用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统筹安排不同时段、不同区域的用水需求。一方面组织水源较为匮乏的曹范、垛庄等镇积极开展送水入村,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另一方面打井服务队提前维修钻机,搞好技术培训,帮助群众找水,通过打新井、维修旧井,保证机井能够正常使用。
  先期,章丘市财政已安排20万抗旱专项资金,用于抗旱应急工作;而为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章丘市水务局制定了应急吃水工程施工方案,方案预算总投资310万元,将通过新打配套机井、新建蓄水池、更换潜水泵、铺设自来水管网等方式解决21个村的吃水困难问题。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