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义务守护萧城遗址古城墙
先后已有60多人加入其中,近期将成立专门的保护协会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陈玉怀(左一)与杨书才等人讨论萧城遗址后期保护及协会成立事宜。
     文/片本报记者 张跃峰  
  “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好东西,再不看着就永远消失了。”17日上午,62岁的杨书才专程冒雨从聊城赶回冠县北馆陶镇萧城村,与其他村民商议成立萧城遗址保护协会的细节。几乎同时,65岁的村民于士怀冒雨习惯性地围着萧城遗址古城墙转圈巡查,生怕再有人破坏这座辽宋大战时由辽国萧太后修筑的千年古城遗址。 
  如今,杨书才、于士怀等人已不再孤单,随着萧城遗址去年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最初只有几个人热心古城遗址保护,到如今先后有60多名村民加入其中,关注萧城遗址保护的民间力量也越来越强大。
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就有村民保护
  萧城村村民们关注的这座古城遗址,位于冠县县城西北方向黄河故道附近,距离山东与河北分界漳卫运河不远,是一座方正古城。四周城墙全是夯土垒筑而成,如今虽已高低不齐、杂草丛生,但仍高高矗立,不失其雄伟气派。 
  于士怀介绍,萧城是我国历史上辽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萧太后(名绰,字燕燕)修筑的进可攻,退可守的屯兵城。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周城墙大多高十多米,最高13米左右。古城有东西南北四城门,每个城门均有为军事防御所设的“扭头门”,除城门外根本没有其他出口可进出古城。
  于士怀回忆说,因为古城修建得结实,1956年萧城附近漳卫运河泛滥成灾,古城一带突发洪水,村民将四个城门堵上挡住洪水,周围受灾群众跑到古城避难,上级政府利用直升机空投馒头和烧饼。1963年发洪水时,古城墙再次成为了抵挡洪水的大堤。可后来,由于疏于保护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17日中午,记者在于士怀的带领围城墙走了一圈,发现除了东城墙、南城墙因距村庄远一些保存得较完好外,北侧及西侧城墙最低处已不足1米高,城墙每个方向几乎都有一些人为造成的缺口。“如今再像以前那样抵挡洪水,是根本不可能了。”于士怀说,其实从最初包括城墙在内的古城遗址被破坏时,就有村民出来制止,尽管如此但由于当时还认识不到古城遗址的重要性,因此包括古城墙、点将台等遗址在内的夯土,有的被村民拉回家垫宅基地,有的因种地碍事被铲平了。
最初的几个人,如今已成为一个群体
  后来,古城保护越来越受到周围村民关注,特别是位于遗址内的萧城村村民,陈兴全、杨书才、于士怀、赵之杰等人奔着这个目的聚在一起。其中,陈兴全、杨书才等虽离开萧城村在冠县、聊城等地工作,可一直关注着遗址保护,于士怀、赵之杰等人则在村子里,时常巡守查看,以防再有人破坏遗址。
  正是这些年来热衷于遗址保护,62岁的杨书才从冠县政府法制办退休后潜心有关萧城遗址研究,2008年编写出版《萧城春秋》一书,如今是唯一专门围绕萧城研究编写的专著。这些年,他对遗址内各遗迹及历史典故如数家珍。据介绍,有关萧城内容在始修于明万历元年的《馆陶县志》、《山东通志》、《东昌府志》及清康熙年间《读史方舆纪要》均有记载。还可梳理出这样的历史故事,公元1004年,辽国摄政皇太后,即萧太后率军南下,筑萧城攻澶渊城,战事结束后与宋朝签定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根据民间传说,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至今村里的老人还说,晚上登上萧城向西南看,隐约可见一条大道伸向远方,那就是四郎探母的大道。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存关注力度加大,萧城遗址1992年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成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成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晋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杨书才、于士怀的保护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虽没有报酬,可凭着对身边这处文物古迹的热爱,先后有村民主动加入,甚至包括一些因工作关系远在外地的村民。
村委会也加入其中 近期将成立专门协会
  如今在萧城村热衷古城保护的不光杨书才、于士怀这些老人,作为村委会主任的陈玉怀也成为其中一员,在他推动下,村委会成为遗址保护的中坚力量,并从年初开始筹划成立专门的保护协会。 
  据介绍,前些年冠县曾对萧城遗址开发建设进行过规划,将围绕遗址对周围近200万平米规划面积保护开发,主要设计建设契丹古风区,包括契丹马场、点将台、兵车道等景点修建;萧城城墙区,包括城墙、四门、护城壕、烽火台等景点修建;农家乐参与区,包括农家乐餐宿、采摘园、萧城庙等景点建设;综合服务区主要包括停车场、餐饮中心、管理中心等项目建设。按规定,项目建成后可与冠县其他景点构筑冠县旅游新格局,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发展旅游业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只不过,这一规划目前还处在招商引资阶段。 
  在当选为村主任的3年里,陈玉怀曾专门针对萧城遗址保护进行过系统调查。按他的观点,热心村民们这些年来对古城保护虽延缓了遗址被破坏的程度,但遗址依然受自然风化、水土流失等影响在慢慢流失。陈玉怀介绍,相传城内筑起过东西两座点将台,目前城内西北部仍有一处点将台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1996年来萧城遗址考古发掘时曾测量过,点将台有45平方米大小,如今在雨水冲刷下越来越小。
  为此,陈玉怀这几年也在酝酿新的保护方案。根据他的设想,将通过新农村建设将村子整体从古城遗址内搬迁出来,而后通过土地流转等对古城遗址内的土地重新规划,再慢慢通过开设小型项目进行保护性开发。如今,这一方案已逐级上报,不久即可启动村子搬迁工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