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烟台一家机动车油改气企业内,工人们正忙着改装车辆。(资料片)
本报记者 张泰来 马绍栋
在传言数日后,国家质检总局8日发布征求意见稿,就“停止在用机动车油改气”征求意见。
一石激起千层浪。济南的部分改装企业认为,这一政策一旦坐实,整个行业将面临灭顶之灾;同时,若无相关配套政策,已改装机动车也将陷入维修困境。
“以前还有咨询的,现在没顾客上门了”
“对我们来说是灭顶之灾。”9日下午,说起质检总局发布的新政策征求意见稿,从事机动车油改气生意8年之久的济南杰瑞汽车油改气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倪女士担忧地说。
“政策若是不允许,就不会再有人做油改气。”倪女士说,这个传闻在业界已经传了半个月,现在生意已经受到影响,“原来还有几个咨询的,现在基本没有顾客上门了。”
据介绍,按照改装工作的基本需要,一家油改气企业人数都在13人左右,一旦政策明确,这些人员和设备如何安置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这些设备又不能做其他的工作,一旦停业就成了一堆废铁。”省城另一家油改气企业的经理李先生说。
据了解,油改气大约从2003年开始在全省各地兴起,2006年前后质检部门开始对油改气企业进行监管,为符合条件的企业颁发许可证,并对其安装的气瓶进行监督检验。截至目前,全省取得资质的车用气瓶安装单位超过千家。
4万改装私家车或无处维护
“济南有5万多辆车进行了油改气改造,其中1万多辆是出租车,其余4万多辆是私家车。”李先生说,一旦油改气企业被迫退出市场,对于已经做过油改气的车主,随之而来的就是车辆的后续服务问题。
对于国家质检总局的这次征求意见,倪女士和李先生心存疑问。“说油改气有隐患,但没有明确的调查数据佐证。”倪女士认为,油改气技术已经很成熟,还有质检部门的监督检验,只要车主到有资质的企业改装,油改气是很安全的。
长期以来,对于油改气,一直没有部门牵头出台明确的政策。就全省来说,各地的油改气政策也各不相同。在德州,市民只要将车开到改装点,完成改装后通过质检部门的检查,再到交警部门盖章备案,车在德州境内行驶完全合法,年审也不用拆瓶,一样上线检测。但在济南,车管部门则不承认油改气的合法性,此类车辆无法通过年审。
倪女士和李先生认为,一味叫停油改气的政策值得商榷,如果非得叫停,也要出台相应的配套措施,对已改装车辆的维修等后续服务进行保障,同时对油改气企业进行相应补偿。
烧气每公里仅省1毛,吸引力小了
提起油改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出租车。的确,在济南街头看到的出租车十有八九都背着个大气瓶。
据测算,按照天然气和汽油的热值,标准状态下,1立方米天然气约相当于1.1-1.3升汽油。同样的行驶里程,在油价八连跌之前,燃气比燃油要节省60%左右的成本。
“之前,平均下来每跑一公里可以省下两毛多钱。”鲁能出租车公司驾驶员陈先生说,这对于出租车司机和经常上路的私家车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但近期油价八连跌,由“8”时代跌回“6”时代,与此同时,非民用天然气价格不降反升,让油改气的价格优势大打折扣。
“现在烧气跟烧油的价格差不多了,最多便宜一毛钱左右。”陈先生说,这样的优惠力度对私家车来说已经有些“鸡肋”,何况还要花费三四千元的改装费。
特种设备整治 气瓶是重点
记者从省质监局了解到,为深刻吸取寿光“11·16”重大火灾事故和蓬莱“11·19”重大交通事故教训,有效预防和坚决遏制特种设备事故发生,我省将开展特种设备安装专项整治。
我省将对八大类特种设备开展专项整治,其中压力容器(包括气瓶)是整治重点,活动持续到2015年3月底。主要内容为针对气瓶的非法充装、改装、检验和无证使用等问题,严格气瓶充装单位的充装许可,加强充装单位的日常监督检查;督促使用单位完善作业规范,严格按照设计规定的介质进行充装,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检验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安全技术规范开展移动式压力容器、气瓶的制造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移动式压力容器检验报告要明确允许充装的介质。
省城一长年从事油改气改装的业内人士称,油改气涉及质监、燃气、交通、车管等多个部门,即便国家层面正式下文叫停“油改气”,政策能否真正落地,还要看地方政府部门的执行力度。
本报记者 马绍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