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一个残障小孩在院子里玩耍。
在一个自闭症孩子日记里,写了很多对同学老师的想念。
为有智力残疾的孩子们寻找一个更好的未来和出路,当栾翠美向我们求助时,我们发现,其实像她一样对孩子未来感到担忧的妈妈并不止一个。对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的孩子来说,他们是幸运的,至少他们能享受九年的美好时光,但很多人走出校园之后,却再难重温那段幸福。
文/本报记者 孙淑玉 片/本报记者 李泊静
被老师表扬,回家会念叨一番 毕业后,有时连衣服都要家人帮忙穿,和先前判若两人。
当栾翠美为儿子鑫鑫的未来担忧时,患有智力残疾的乐乐(化名)却让妈妈周女士感受到了现实的残酷。孩子从辅读学校毕业一年了,46岁的周女士眼睁睁看着儿子一天天沉默甚至陷入抑郁,只得将孩子再度送进福利院托人照顾。即使这样,儿子脱离了曾经的环境和伙伴,多数时候他只愿躺在床上发呆。
乐乐10岁那年,周女士将他送到了辅读学校,原本内向、不合群的儿子逐渐找到了乐趣。尽管说话不利索,遇上老师表扬的情况,回家后他总忍不住拉着周女士念叨。
“遇上高兴的时候,还会去拉拉同学的手。”周女士说,上学后多动、甚至有过自残行为的乐乐平和了很多,说话能力也提升不少。
转折发生在去年,乐乐毕业后,因没人照顾,多数时候只能被锁在家里。尽管从事保险工作的周女士不定时跑回家里照顾,但一个人待久了,乐乐渐渐变得沉默甚至暴躁起来。
“整天在家发呆,谁也不爱搭理。”周女士说,和上学时满心的期待和欢喜不同,独自在家的大半年内,乐乐很少愿意主动搭话,多数时候只是沉默地躺在床上发呆,有时连衣服都要家人帮忙穿,和先前的自立、乐观判若两人。
担心儿子憋出毛病,周女士无奈辞了职,抽出更多时间陪伴,但这仍然没带来更多改变,乐乐依然沉默并不快乐着。
今年4月,周女士将儿子送到了福利院,托护工专门照顾。本以为重新融入集体环境中,乐乐会有改观,但由于福利院内孩子们年龄和病情各不相同,乐乐依然沉默着,赶上周末家人看望便哭闹着要回家。
儿子的不适应揪着周女士的心,每月食宿费用在2000元左右,冬天还得额外加上400元的取暖费,也给周女士带来不小的压力。
毕业后大部分孩子都待在家里 每年十几名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的是少数。
其实鑫鑫和乐乐妈妈们的担忧并不是个例,政府投入大量财力,老师花费多年心血培养,有机会进入辅读学校学习的孩子已算是同样孩子中的幸运儿。但记者调查得知,由于行动能力和社会认可等原因,大部分孩子毕业后都待在家里,无法更好地融入社会,以至于原有教育能力退化。
根据孩子情况,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设立了自闭症儿童个训室、康复室、家政室、烹饪室等专用教室,对学生进行康复矫正和技能训练,希望为学生将来自食其力打下基础。
这些技能教育给了孩子们将来更多适应和融入社会的可能性,但随着毕业季来临,大部分孩子却因未能被社会认可或不适宜工作而被留在家中,渐渐退化甚至抑郁。
轻度智障患者小宇(化名)在社区和家人的帮助下找到一份保洁的工作,顺利实现就业,招来很多家长的羡慕。但由于工作环境相对封闭,毕业后的小宇工作没问题,却愈发沉默。
记者从学校了解到,超市、保洁公司或烘焙屋是给这些智障孩子最多工作机会的地方,但每年十几名的毕业生,能顺利找到工作的依然是少数。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让孩子们参与流水作业融入社会完全没问题。”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校长衣文玉认为,通过政府行为,建立大型实践基地,为孩子们增加职业教育十分必要。然而苦于没有场地和条件,至今无法实现。
2013年5月18日,芝罘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爱心驿站”启动,免费托养区内初中毕业后未找到工作的20岁以下的残疾人,给不少家长带来希望。但对鑫鑫和乐乐来说,这个希望无法成为现实,因为“爱心驿站”要求招收对象是能够自理,最好会手工活的残疾人。
“哪怕负担部分费用,有地方就行” 希望孩子们在一起。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病情较轻自理能力较强学生的家长多希望能为孩子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他们融入社会,而病情较重学生的家长只希望有个能让孩子待在一起的地方。然而想实现对这些孩子的延伸教育和陪伴并非易事。
12月4日,烟台市芝罘区辅读学校语文课上。上课铃声响起,全班起立,唐氏综合征宝宝王丽(化名)却坐着不动。前桌的孩子伸手将她拉起,拍拍胳膊笑了。受到鼓励后,一向不愿抬头听课的王丽争着回答问题,一节课上举了近10次手。
“没有这些老师和同学,不知道孩子会怎样。”自闭症孩子家长王女士说,入校不到一年,女儿的躁狂和自伤情况大大减轻,日记里关于同学和老师的部分也多了,字里行间都是爱和想念。
但更多家长在考虑着孩子毕业后的去处,他们希望孩子们继续在一起互相鼓励和照顾,不至于被锁在家里,渐渐自闭。
“哪怕自己负担部分费用,有个地方就行。”女儿患有重度脑瘫,生活自理较困难,尽管才读二年级,家住烟台市开发区的曹女士像栾翠美一样,也早早着了急,她希望能为女儿寻得一个类似老年公寓或是农场类的环境,让这些孩子凑在一起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生活的乐趣,但和栾翠美一样,曹女士发现要找到这么个地方其实很难。
“这不是一时的问题,也不会只是我们的问题。”栾翠美说,这部分孩子始终被边缘,受了教育却无法融入社会,其实是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给他们多一点宽容和接受,这些孩子同样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