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只有2岁,不能这么小没了爹”
32岁奶爸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生命仅剩30天本报启动第八台爱心手术助力这个家庭
2014年1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2月9日讯(记者 宋佳) 曾经这是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但一场感冒后,男主人周岗不幸患上感染性心内膜炎,生命只剩下30天,为了挽救丈夫的生命,妻子举家要凑20万元救命钱。她说,孩子只有2岁,家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没房子,但决不能少了父亲。9日,本报联合烟台毓璜顶医院,启动第八台爱心手术为这个家庭助力。
  “昨天之前,已经有20天时间,没回一趟家,没和孩子见一面。”9日,在毓璜顶医院手术室门口,妻子刘璐眼睛盯着“手术中”三个红色大字,眼泪不自觉地滑过脸颊,“就像是拿着20万在赌博,赌赢了丈夫就会回来;赌输了?一定不会输的,我相信他一定能回来。”刘璐说。
  半年前,家住福山区门楼镇周家岘村的周岗还是个身强体壮的小伙子,32岁的他体重180多斤。一次感冒后,周岗胸痛反复发作寝食难安,短短几个月,体重掉到了110斤,辗转四家医院,最终在毓璜顶医院确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
  本报名医爱心联盟成员、毓璜顶医院心外科主任魏振宇介绍,患者现在面对一种两难的选择,如果接受手术,不仅手术费用高,更有可能钱财两空;如果不接受手术,患者心瓣已经被细菌“吃”掉,生命只剩下不到30天。
  在做不做手术的抉择间,这个家庭没有犹豫。“孩子只有2岁,不能让孩子这么小就没了爹。”刘璐说,家对于孩子来说,可以不是物质上的房子,但决不能少了父亲。
  手术费20万元,为了给周岗筹钱,刘璐和周岗61岁的父亲周大坤四处借钱。“就连村子里70多岁老人的钱都借遍了。”周大坤说,家里的二手车卖了2.4万元,1万元的存款,加上借的钱一共凑了13万,手术费没凑够,但检查结果显示,儿子的病情不能再等了。
  本报了解到情况后,与毓璜顶医院协商,决定在患者费用不足的情况下,联合启动本报爱心手术室第八台爱心手术。9日上午9点,周岗被推进手术室。
  为确保手术效果,魏振宇带领主任医师范钦明、副主任医师郑磊进行手术,“手术历时七个半小时,比预想的要顺利一些。”魏振宇说,术后患者已经被送往重症监护室。据介绍,这是本报自启动爱心手术室以来,进行的第八台爱心手术,也是风险最高的一台手术。
“爸爸你要快点好,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9日早晨7点多,刘璐用湿毛巾给周岗擦洗手术部位时,周岗透过眼镜看着天花板愣神,随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妻子问,“如果生命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你最想要的是什么?”周岗握着妻子的手,眼里满是泪水地说,“最想要再多活一段时间,好好陪陪你们。”
  听到这里,刘璐努力控制着情绪,颤抖着嘴唇说,“你会的,你一定会的”,然后突然扭身走出病房。刘璐说,丈夫一辈子没赚多少钱,但一直是个热心肠,希望好人有好报,能平安渡过这一关。
  其实家里每个人都了解周岗的病情,所以8日他们把周岗2岁的女儿小熙接到医院。看到爸爸躺在病床上,小熙摸着爸爸的脸懂事地说,“爸爸你要快点好起来,我再也不惹你生气了。”
  记者了解到,周岗夫妻二人加起来的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周岗的父亲周大坤在家种着樱桃园,时不时的外出打工,即便如此,一家人想凑够20万元的手术费也很有难度。“为了凑手术费,房产证都拿出来抵押了,但是村子里的房子也值不了多少钱。”刘璐说。
  临近手术这几天,周岗夜里总会偷偷哽咽。“其实我听到他在哭,别提心里什么滋味了,总是第二天早晨醒来才默默地安慰他,‘这是小手术’。”刘璐说,一家人对周岗隐瞒了很多病情,不知道怎么面对他,有时候她自己也会忍不住哭泣。
手术很成功,患者存活机会可能达7成
  9日上午9点,周岗被推进手术室。手术室外,身着一件褪色外套的周大坤背靠在走廊上,双手紧紧抱在胸前,当记者与他交流时,他只是说了一句“医生说,风险很大……”没等往下说,眼泪就从他浑浊的眼睛里流出。
  相比手术室外的牵挂和焦虑,手术室里则显得静谧、严谨,不时传出呼吸机的滴滴声和手术器械碰撞的声音。毓璜顶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田茂洲介绍,手术需要排除四大雷区,有其不可预见性,风险很大。
  “首先是处理心瓣上的细菌,需要反复、仔细处理,避免残存细菌破坏人工心瓣;其次是需要置换两个心瓣;再次是置换升主动脉,升主动脉是人体的‘主管道’,延长了手术时间、难度。”田茂洲说,最重要的是患者现在心力衰竭,手术后心脏能否脱离呼吸机也是个问题。
  据了解,周岗的心脏因为病变,已经有正常人的2倍大小,作为身体最主要的“管道”——升主动脉直径约有20毫米,而周岗的升主动脉已经撑到了48毫米。“如果再不及时有效地进行手术,升主动脉会像水管一样破裂。”田茂洲说,人将会瞬间没命。
  “此台手术不仅是雷区遍布,还需要将心脏剖开、缝合、供血、复跳,每一个步骤都是关卡,都需要小心谨慎地进行。”毓璜顶医院心外科主治医师刘文一说。
  魏振宇介绍,手术是患者唯一的存活机会,可以说手术前的生存很渺茫,但经过一步步缜密的手术,患者的存活机会可能达到七成,“手术很成功,剩下的就要看患者的造化了。”
本报记者 宋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