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英雄回归大地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于永军
英雄是一种向上的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崇尚英雄,需要有自己的英雄。因此,崇尚英雄,向往当英雄,绝对是一种崇高,需要大力张扬。值得注意的是,由此而衍生的一种历史悠久影响迄今的“理想化英雄观”,亦即用纯而又纯框认英雄,以求全责备苛求英雄。
典型如曹操,因为他误杀了吕伯奢,兼说了一句“宁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便被指证为“奸雄”,京剧脸谱也被涂得白白的;民族英雄戚继光,由于他为了在宦海沉浮中实现“但愿海波平”的理想,曾向宰相张居正送厚礼,便被视为“品行不端”,屡受诟病。
历史不能假设,类似事件迄今却仍在出现:徐州“大叔”马正亮见义勇为,鼻梁被打骨折,医院疗伤时接受了记者采访,因为消息是他哥哥向媒体披露的,就被质疑为“找记者想出名”(新华网2014年8月8日);尤令人叹息的是,城管队员张豪曾参与过当地一次救火行动,与三个同事一起救出了一对老夫妻,参与救人的同事都因这一见义勇为行为获得了荣誉,而他的名字却莫名“失踪了”,原因是官方认为“他平时表现不好”(《现代快报》2014年11月11日)。如此这般,苛求英雄纯而又纯,情同不让人向善,更像逼迫犯了错误的人自暴自弃。
所谓英雄,并不在于他们没有过错,而在于他们不甘永远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如果按照纯而又纯的标准,只选取人身上的某一处某一点当作全身,这个世界上就找不出什么完人,也就根本不会有什么英雄。就人性的可能而言,人人都可以向善乃至成为英雄,同时人人也可以向恶成为罪犯。英雄与凡人之间并没有截然的鸿沟。这样说,决不是贬低英雄,而恰恰是将英雄视为人的一个本性回归。只有告别完美情结,让英雄走下神坛,回归于大地,英雄才会可信、可敬、可学,才会有人信、有人敬、有人学,英雄之事才会拥有生存的土壤。
鲁迅先生曾针对求全责备式的英雄观,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譬如勇士,也战斗,也休息,也饮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取他末一点,画起像来,挂在妓院里,尊为性交大师,那当然也不能说是毫无根据的。然而,岂不冤哉?”(《“题未定”草》)事实就是如此,对英雄求全责备,既容易造成对英雄的不公允,更可能逼人作假——人为地造英雄、编织英雄光环。
这样塑造出的英雄,决不会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而真正意义上的英雄行为——那种瞬间绽放的人性光辉就有可能被遮掩,有时干脆会被更换上另外一副面孔,导致英雄无法学、不敢学、没有人学,最终让人们对英雄远离。这些年,我们的社会时常一面呼唤着“英雄归来兮”,一面却又在上演着“英雄流血又流泪”的悲剧,其主因之一,恐怕就在于我们的社会对英雄的认识和理解,在思维上不够健全。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