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如“梭”
2014年12月23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景黎明
今天还有多少人记得,在没有塑料购物袋之前,我们是拿什么装买回来的蔬菜、水果、水产品的吗?绝大多数人用的是手工织成的鱼线网兜。网兜有几大优势:一是便于携带,平常可以折叠多下揣在衣服口袋里,需要时马上掏出来。二是便于清洗,晾干。三是结实耐用,一个网兜可以用几年。当时网兜的样式可以说是五花八门,有单股鱼线钩成的带有色彩图案的圆形或长方形小包,拿在手里简直就是精美的工艺品;有用粗鱼线织成的大网眼的带把兜子,没什么审美价值,就是为了装东西。
上世纪70年代,我家非常需要一个买菜用的网兜,当时鱼线土产店有卖的,可是织网兜的梭子没地方买。一个邻居知道后跟我母亲说:“在市府街上,有一个老太太卖,她住的窗前挂着一个梭子。”我们听了很好奇,因为我们也住在市府街,怎么平常一点也没注意。星期天,母亲领着我去找,在市府街的东部,一个理发店的对面,果然看见一栋二层楼的一楼临街窗户里挂着一个梭子,窗户朝北,里面很暗。我们进楼后,发现里面是复合结构,楼里的光线不是很亮,我们走进了在楼西北面的挂梭子房间,里面一间屋,十平方米左右,一扇窗户,太阳很难照进去。屋里的老太太七十岁左右,小脚,挺白净的,举止文雅,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她拿出自己制作的好几种规格不同的梭子让我们挑,并且推荐了她认为合适的一种,她还拿起放在桌子上一个养鱼的玻璃瓶给我们看。瓶口用的是她自己织的孔眼很小的网盖,精致的手工确实让人佩服,看得出是一位心灵手巧之人。
接着老太太就热心教我们怎样织,织网兜需要一个控制网眼大小的东西,每织一扣鱼线先绕上,再抽出。我们没织过网兜,事先也没准备,老太太又从抽屉里找出一段光滑竹片给我们用,教的过程中,母亲因为我学得慢,批评了我几句,老太太善解人意地打着圆场,微笑地说了一句当时很时尚的话:这都是祖国的花朵啊!交谈中,老太太说,这栋二层楼本来是她家的,后来归了政府,她没有子女,每个月政府给她生活费。如果我没记错,好像是八元钱。当她知道我们住在市府街的地址后,说她的侄子也住在那里,当时我们住的地方,有三层院,几十户人家,俗称“市府大院”,里面确实有这户人家。她说她侄子从参加工作到结婚,有困难没少找她这个姑姑,临结婚了需要脸盆,也来跟她说,可是后来她侄子成家立业后,跟她来往得越来越少了。老太太还说楼上有家人不错,男的帮她安上了有线广播,可以减少一些寂寞。看着老太太栖身的不朝阳的房间,听着她和妈妈的交谈,我当时虽然十二三岁,内心也深感震动,解放前能在烟台街上盖得起楼的人家,家境一定很不错,老太太当年想必也是风光的太太、少奶奶,人的一生怎么变化这么大,难道这就是无法掌握的命运吗?出来的时候,妈妈除了买梭子钱以外,又加了点钱,放在老太太的桌子上。
从那以后,经过老太太的窗前,我都有意无意地看看窗户,我知道梭子在人就在。终于有一天,窗户里面挂的梭子不见了。
真是日月如梭,人生如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