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读20年都不肯毕业
老年人精神“空巢”堪忧,学会“自救”是关键
2015年07月0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到老年大学报名学特长,学了20年还不愿毕业,老年大学已成为不少老年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老年人有事儿干、有兴趣相投的朋友,他们的老年生活便不觉得太孤单。然则随着青岛老龄化速度加快,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53万人,老年大学已远远供不应求。
  本报记者 李珍梅 

“大学”成精神家园 老人进来就不愿离开
  邢长余老人今年78岁。1997年退休后,邢长余便和老伴在家里带外孙。后来,外孙长大上学了,邢长余倒觉得闷闷的,没啥事儿干。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上了老年大学。因为年轻时就喜欢画画,但那时因为没有条件,只能作为一个业余爱好。晚年到了老年大学,邢长余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国画班。这一学就是7年。
  像邢长余老人一样,在老年大学里学了多年不愿毕业的,不在少数。“在老年大学里,老年人会形成一个兴趣相投的圈子,平时他们一起上课,课后聊聊天,聚聚会,生病了还会互相照顾。老年大学已经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了。”老年大学教研处处长闫春文说,有一位老人在老年大学待了20年也没毕业。
才艺社里展绝活
老年生活也乐和

  滕学线老人今年65岁。不过看上去白发苍苍的她,却是脸色红润,容光焕发。“每天都有点事儿干,就不觉得孤单烦闷。”在市南区金门路街道仙游路居委会一间屋子里,滕学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摆放在柜子上的各种手工艺品:苹果、元宝、十二生肖……很难想象,这些用珠子编制的精美手工艺品,都是出自那些六旬老人之手。 
  滕学线是金门路街道仙游路社区秋韵才艺社的负责人。她说,才艺社有20多名志愿者,都是社区里爱好手工的老年人。“有的退了休,没什么事儿干,孩子又不在身边,就加入到我们才艺社来。”滕学线说,有的老人刚开始不会做手工,后来是越学越喜欢。
  在仙游路社区,还有不少老人通过参加其他社团,发展了剪纸、十字绣、针织、编花、绘画等爱好。
养老要有好环境
老人也需好心态

  “随着青岛老龄化速度的加快,空巢老人多,老年人学习欲望又比较强烈,现有的老年大学资源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青岛市老龄委一名工作人员说。
  据介绍,青岛是全国老龄化发展速度快、程度高、高龄化突出的少数城市之一。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15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19.6%。
  目前青岛市区市级的老年大学有20多所,注册的老年大学学员有19万。“老年大学多年来一座难求。”工作人员说。
  “要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快,首先就必须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但除了老有所依外,老年人的自身心态也很重要。”一名在老年大学教舞蹈的老师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