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东莞首家“无人工厂”蹲点调查:
“机器换人”有喜也有忧
2015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上展示的机器人打磨工作站。(资料片) 新华社记者 魏培全 摄
     在“世界工厂”东莞,首家“无人工厂”揭开了一幅未来制造的图景:所有的工序都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数控电脑加工设备、无人运输车和自动化仓库设备来操作,技术人员则自如地坐在计算机旁,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实时监控着车间的生产信息。

“机器换人”换出产品效益
  晚上8点,在广东东莞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的打磨车间,60台机器手正日夜无休地打磨一个个手机中框结构件。它们被分成10条生产线,每条生产线由一条自动传送带上下料,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任何人力,每条线只有3名工人负责看线和检查。
  在几个月之前,完成这些工序还需要650名工人。长盈精密公司总经理助理罗卫强告诉记者,一台机器手可以替代6至8名工人,现在,打磨车间还有60名工人,未来将减少到20人。
  颇有意味的是,在这个“无人车间”的隔壁,便是传统的人工车间。如今,它已废弃,四下漆黑,老式的人工打磨设备上已结有蛛网。
  这是“机器换人”计划的第一步。长盈精密公司董事长陈奇星说,未来两年上岗的机器手将增加到1000台,“机器换人”计划完成后,整个中后台操作人员将不超过200人,80%的工序实现无人化。
  在其位于东莞市大朗镇的数控机床车间,现在还有2000多名工人忙碌其间。“两年后,这些人要么离开,要么会被分流到其他岗位上,这个车间也将实现无人化。”罗卫强说。
  与许多熟工相比,刚上线的机器手只能算是个“新手”,但其生产的产品数量和质量却远超熟工、能手。挂在车间墙上的生产线数据对比显示,机器手上岗以来,产品不良率从超过25%降至不到5%,而产能从每月每人8000多件提高到2.1万件。
  “不能简单地把‘机器换人’看成是解决用工难的办法,而是工业制造自动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和产品品质提高的体现。”陈奇星说。

自动化进程遭遇“钱紧”“技穷”
  这家企业只是“世界工厂”的一个缩影。东莞市计划到2016年完成“机器换人”应用项目1000-1500个。今年初,广东省提出3年累计推动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换人”。
  然而,不少有意实施机器换人的企业却遭遇“钱紧”和“技穷”两大障碍。
  罗卫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套机器手需要18万元,目前一个工人的年用工成本约6万元,而在不同工序上“机器换人”的替代率不同,有的工序在现阶段进行“机器换人”并不划算。
  而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则苦于资金瓶颈而难有进展。记者调研了解到,目前动作复杂程度高、精准化程度高的机器人设备主要靠进口,仅机器手每台约20万元,如果整个配套设备都进口,一个台组则需45万元。
  东莞市政府收到的500个申请“机器换人”专项资金项目累计投入需45亿元,有的一个企业的自动化升级投入就高达数亿元。“现在制造业企业本身就比较困难,很难拿出这么大笔资金进行自动化改造。”东莞市经信局技术科科长刘庆堂说。
  除了资金,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是很多有意向进行“机器换人”企业的最大障碍。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管委会科教局局长邓国军说,全流程自动化改造不是简单地从国外买回几台机器人就可以实现的,还要求企业有应用研发的人才和能力。
  以长盈精密为例,该公司有一个50人团队专门进行机器换人生产线的匹配实验和研发,还有600多人的技术工人队伍,可以对机器人生产线进行维护、修理。此外,企业还计划对一部分工人进行技能培训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据新华社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