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瘘——人体内的“喀斯特地貌”
2015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在南方山区有一种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其岩三洞排列,俱东北向。”“洞右旁通一窍,以达中洞。居中者外深而中不能远入……洞右又透一洞以达东洞。”“乱石轰驾,若楼台层叠”——这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喀斯特地貌”绝世美景的精彩描述。
  在医学上,有一种叫“肛瘘”的疾病,特别是高位复杂性高瘘,也是“洞洞相连”,纵横交错如蛛网,瘘道蜿蜒曲折如迷宫,浅层、深层瘘道“若楼台层叠”,目前仍是一种难治性疾病。
  该病形成的原因是由于细菌的感染及肠道内各种化学成分对机体组织的侵袭,造成肛门直肠周围肌肉间隙的感染化脓,日久不治,广泛扩散就形成这迷宫般的瘘道。一般有一个主道,也可有多个分支,此处互相隔离,他处又互相贯通。浅者位于肛周皮下,深者可达骶骨、骨盆,重者上可达腰椎,下可达阴囊阴道及腘窝皮下。
  直肠与肛管交界处的肛窦往往是感染的原发部位,此处一旦破溃粪水及暗流就会长驱直入,形成深部瘘道。少数是吞入的鸡骨、鱼刺、钢丝、竹签等异物刺伤肠内壁,继发感染所引起。致病细菌多数为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结核杆菌、梅毒钩端螺旋体亦可感染引起肛瘘。
  都知道找准肛瘘的内口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岂不知除原发内口外,严重感染亦可产生继发内口。有的此处病灶典型,但内口却隐蔽在他处。上洞下洞一清二楚,很难想象两洞之间还夹着一腔脓液。主道必须治疗,纵横交错的支管也需逐个清理,洞与洞之间必须打通,不留死腔。治疗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竭尽全力避免肛门直肠环的损伤,维护好肛门正常的生理功能。在手术范围和深度上必须慎之又慎,再三斟酌,选择最恰当术式,精准治疗,精心操作。宁可分次手术或延长病程,也不要因手术过大而造成本可避免的功能损伤。术后应精心护理,每日便后清洁换药,坚持治疗至伤口完全愈合。
  该病的预防除应注意清洁卫生外,还应注意积极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饮食提倡细嚼慢咽,莫要囫囵吞枣,尤其是老年人更应格外小心,防止尖锐硬物进入胃肠。患病后治疗愈早愈好,防止病情复杂化,少数轻症患者可用药物治愈。当病情较重,应坦然接受手术,因长期不良刺激,少数病例可发生癌变。
  (作者系肛肠科专家 彭学美)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