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磁采集站完成四千米海试
海大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
2015年07月1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7月13日讯(记者 李珍梅) 日前,海大自主研发的海底电磁采集站(OBEM)在我国南部海域成功完成4000米级海底大地电磁数据采集试验,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以上海域进行海洋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6月初,中国海洋大学李予国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两台海底电磁采集站搭载“海大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船至南海海域开展了深海海试。6月9日-10日,将2台采集站分别投放至深度为3682米和3690米海底,经过30小时数据采集后顺利回收。在甲板上采用高速USB数据传输技术回收数据后,接着又在相距10公里和20公里处,将2台采集站分别投放至深度为3711米和3727米海底,经过26小时数据采集后顺利回收。6月12日,在南海海域又将1台采集站投放至4022米的海底,坐底3小时后顺利回收。本次海试是在前期近海功能测试基础上,继今年1月1000米海试后,又一次成功的海试。在短短6个月内,我国海底电磁采集站研制完成了从1000米到4000米水深试验的重大跨越,填补了国内这一方面的空白。
  该海底采集站由电磁数据记录仪、电场传感器、磁场传感器、信标、释放器等组成,可以测量海底大地电磁场的3个电场分量和2个磁场分量。电磁数据记录仪、框架设计、释放机构、回收信标、电场传感器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海底电磁采集站既可以观测天然场源产生的海洋电磁场,也可以观测人工源产生的海洋电磁场,在海底地球结构和动力学研究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和天然气水合物探测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
  据介绍,海洋电磁法是海底油气资源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目前国际地球电磁界研究的前沿和热点。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德国和日本之后第四个有能力在水深超过3000米以上海域进行海洋电磁场测量和研究的国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