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嫂精神走进胜利油田
讲述抗战老故事,助力油嫂胜利梦
2015年08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油田组织召开“红嫂精神进油田 助力油嫂胜利梦”活动。
   本报见习记者 邵芳 通讯员 何国生
  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涌现出一群女性,她们缝军衣、做军鞋、救伤员……她们用青春与热血谱写英雄赞歌,被后人称呼为沂蒙红嫂。8月26日,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来临之际,沂蒙红嫂的后代走进胜利油田,为油嫂们带来震撼与难忘的一课。聆听报告会的油嫂被沂蒙精神所感动,纷纷表示要发挥自身价值,为油田和谐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沂蒙红嫂精神感动油城
  8月26日,在胜利油田高培党校学术报告厅内,沂蒙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深情地讲述了奶奶在抗战时期保护革命战士后代、支持抗战的故事,真实感人的故事让在场的油嫂潸然泪下。据悉,为了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让世人敬畏的抗战精神,胜利石油管理局集体资产管理中心与革命老区沂南县委组织部共同组织开展“红嫂精神进油田 助力油嫂胜利梦”主题报告会,借此传递社会正能量,助力油田和谐稳定发展。
  沂蒙山区群山连绵,地势易守难攻、山区利于隐蔽,因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时期,王换于在共产党精神的感召下,成为山区最早一批入党的共产党员。为了支持抗日,王换于在1940年到1943年之间走遍8个村庄宣传抗日思想,最终发展了20余名共产党员。
  为了让革命战士无后顾之忧地抗日,她和其他红嫂主动照顾起革命战士的孩子们,小至几个月的婴儿、大到8岁的儿童,油嫂们无不悉心照料。1941年,日军开始对沂蒙山区大面积扫荡,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王换于建议将近30个孩子分散到各个家庭中。“奶奶曾跟我妈说过,你们的孩子没了还可以再要,革命战士的孩子没了就再也没有了。”于爱梅说。
  在战争年代,王换于选择先让战士的孩子吃饱,再顾自家孩子。8年抗战结束后,革命战士的孩子没受一点伤,而王换于一家4个孩子却夭折了。“奶奶后来被人们称为‘沂蒙母亲’,她的故事也被广为传播,令人欣慰的是后来孩子们一个个长大了,还有不少特地赶回来看望她。”于爱梅说。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已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那种爱党爱军、忠诚坚韧、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得以延续和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沂南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基地办公室培训部主任王凤叶说。
  报告会上,王凤叶一一讲述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精心抚育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组织32名妇女用肩膀搭起火线桥的“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一辈子的“拥军妈妈”胡玉萍等沂蒙红嫂的感人故事。
团结一心,油田的明天会更好
  “在胜利油田同样有一群可亲可敬的‘油嫂’,他们虽然没有经历过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但他们和沂蒙红嫂一样,具有无私奉献、敢于牺牲、坚韧不拔的优良品质。”胜利石油管理局集体资产管理中心副主任张云泽说,自油田1964年会战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石油铁军和油嫂们始终与油田全体干部员工一道艰苦创业,为油田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云泽说,众所周知,受国际油价持续低迷等因素影响,如今油田上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生产经营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也牵动着每一个胜利人的神经,“只要大家上下团结一心,油田一定会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据了解,1975年,油嫂于素英追随丈夫来到了胜利油田,从此她带领众油嫂开垦土地、种植水稻、管理农副业,在盐碱地上创造出了绿色的奇迹。
  于素英告诉记者,油田不仅解决了她与丈夫的分居问题,也带领她走上了致富的道路。通过这次交流学习,她被红嫂身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也让她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她始终坚信困难是暂时的,勤劳勇敢的胜利人必将会打赢这场创效保效攻坚战。
  来自烈士家庭的油嫂陈素婷在来胜利油田前已与丈夫分居6年,在她看来,是油田帮她解决了人生大问题,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这次的报告会她感受颇深,同时也让她想起多年前亲人抗战的故事。“不论是面对外敌的入侵,还是如今艰难的经济形势,只要我们将顽强不屈、勇于奋斗的精神传承下去,就一定能度过难关。”陈素婷说,作为一名油嫂,她更要以身作则宣传正能量,尽已所能为油田的和谐稳定发展做贡献。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