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4位援助坦桑尼亚医疗专家昨启程,听他们各吐心声
为了肩上使命,舍下1岁半的儿子
2015年08月28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27日,淄博举行欢送会援坦淄博队员送行,从左至右依次为乔丽、、孙丰林、刘国华、耿岩。   本报记者 王鸿哲 摄
  刘国华临行前与妻子在机场合影。
   编者按:
  两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若要离开亲人远去异国,那么他们心中的不舍需要巨大的勇气去化解。然而,他们却说:“虽心有不舍,但倍感肩上责任沉重,不仅要走,还要好好完成任务,不让家乡父老失望,不给国家抹黑。”他们,就是27日启程赴坦桑尼亚支援的淄博医疗队专家——孙丰林、刘国华、乔丽和耿岩。当天,淄博市举行欢送会为他们送行。本报在现场对四位专家进行了采访,听听他们出发前的心声。
本报记者 樊伟宏  见习记者 樊舒瑜 
  27日,我省第24批援坦桑尼亚医疗队淄博队员赴坦欢送会上,面对大家的祝福和亲人的叮嘱,4名医疗队队员表情虽然平静,但从与他们的交谈中,依然可以感到他们内心的激动和不舍。

乔丽: 记录援坦点滴 送儿子“财富”
  乔丽是市第一医院的儿科医生。刚刚发放援坦任务时,她想都没想就主动报名了。“最重要的是团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乔丽说。
  身为这次4名赴坦人员中唯一一名女医生,乔丽最放心不下的是刚满18个月的儿子。“今天走的时候儿子感冒都没好,非常不忍心却又不得不走,因为这是一次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克服一切思想情绪很好地完成任务。”乔丽说。
  乔丽说:“我会在那里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将来等儿子长大了给他看,希望通过我的这次经历告诉他做什么事都要坚定信念,要坚强。”乔丽说。
  “希望她在那里照顾好自己,不要牵挂家里,我会好好照顾孩子和父母。”乔丽的丈夫刘涛说,虽然很舍不得乔丽走,但身为她的丈夫,还是支持乔丽做的决定,也鼓励她克服万难好好完成这项任务。

孙丰林: “岳父的援外梦, 现在我来完成”
  即将启程赴坦桑尼亚,市中心医院的孙丰林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孙丰林是市中心医院咽喉科的副主任医师,他想也没想就报了名,他认为,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也是替岳父圆梦的机会。
  孙丰林的妻子夏倩同样也是市中心医院的一名医生,“我的父亲曾经也是一名医生,上世纪80年代有一次援外机会,父亲没有去成,一直以来都是老人的一个心愿,这次正好也算孙丰林圆了父亲的一个援外梦。”夏倩说。
  夏倩对于丈夫这次的出行也是非常支持,“我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知道这次机会对一个医生来说是多么重要。”
  孙丰林说,虽然家人一直非常支持这次援助行动,但心里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放心不下这个礼拜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而向来乐观的孙丰林总是尽量安慰妻子,让他们少些担心,两年的时间非常快,很快就会回到她们的身边。

耿岩:“家人的支持是最大的慰藉”
  作为这次援坦的队员之一,耿岩是淄博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产科医生,这次同样是第一时间主动申请加入第24批援助坦桑尼亚医疗队。
  “当地的卫生硬件设施不够好,但人民的就医需求却很大,我们会尽快适应那边的生活,发挥好我们自身的软件优势,实现我们自己的价值。”耿岩说。
  “欣慰的是家人都非常支持,虽然放心不下,但想到家里人的支持,感觉宽心了许多。”耿岩说。
  “一开始也是万般不情愿,但是听说那边现在条件好多了,不光新建了集体宿舍,连以前最难的用水问题也解决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也算落地了。”耿岩的妻子苏蓉说。
  巧合的是,耿岩的儿子和乔丽的儿子是同一天出生,对于耿岩来说,最放心不下的也是自己刚满18个月大的儿子。
  耿岩说,坦桑尼亚和中国有5个小时的时差,可能刚忙完一天的工作家人早已进入梦乡了,而且当地的网络也不是很好,想通过网络视频看看儿子恐怕也很难,只能让妻子好好照顾儿子。

刘国华:救死扶伤不分国界,借机锻炼能力
  刘国华是一名内科医生,2013年来到淄博市第一医院工作,在科室称得上是一名业务骨干。
  “毕竟医疗条件有区别,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7月份刚刚在山东医专培训结束,主要培训语言方面,这样过去可能会方便很多。”刘国华说。用他的话说,医生救死扶伤是不分国界的,正好借着这个机会出去长长见识、锻炼能力。
  然而,提起儿子,刘国华觉得特别愧疚。“儿子一开始也是哭闹着不愿意我去,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陪他的时间本来就少,这次一走就是两年。”只要一有空,刘国华就会带着儿子出去玩,说起这些和儿子在一起的时光,刘国华总是觉得时间太短。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