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化节年年办,带来的好处还真不少
齐品牌给力,年聚十余万游客
2015年09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每年的齐文化节都引来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加。 (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亚男 
通讯员 徐磊 曹元良
  中国(临淄)齐文化节已成功举办了11届,届届有特色,年年有效益,无论是对弘扬齐文化、丰富群众生活,还是对提升城市形象、发展地方经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在节庆急需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把节庆办得简约而不简单、大气而不俗气、热烈而非热闹,真正能接地气、促发展、惠民生,需要大家共同思考。
社会效益: 千余海外国人后裔 趁“齐”来淄寻根
  “源之于齐,惠之于民”。每届都精心策划举办一系列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乐民、益民、惠民活动,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提升了临淄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游客,仅姜太公诞辰祭礼活动每年就吸引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后裔1000余人到临淄寻根问祖,在国际足联和亚足联总部永久置放了“圣球之源”、“足球之源”标志性纪念物,《足球从这里起源》等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群雕作品《蹴鞠之光》参加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雕塑展”,成功举办了足球亚青赛、省运会部分赛事,临淄仿古蹴鞠表演多次在世博会、中超联赛开幕式、省文博会等大型活动中亮相,临淄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齐文化节筹备过程中,临淄区各部门、各行业齐心协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美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激发了建设家乡的热情。形成了贯穿全年的文化活动体系。以齐文化节系列活动为核心,在临淄区形成了春季准备、夏季初赛、秋季决赛、冬季提高的贯穿全年、覆盖各个层面的文化活动体系,打造了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的良好格局。
经济效益:签订项目198个,开发百余种旅游产品
  在办节过程中,他们秉承“办节之根本在于促进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着力把齐文化节打造为推动文化、经贸、旅游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实践证明,齐文化节极大地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协同各行业联动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齐文化节举办11年,共签订198个项目,落实到位资金达120亿元,极大助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太公植物园、晏婴公园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实施,不仅为齐文化节增添了亮点,而且大大提升了城乡面貌。重点开发的100多种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了文博展览、工艺品生产等规模产业,推动临淄文化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文化效益:齐都文化城集聚效应凸显
  齐文化节的举办,为建设文化强区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每届齐文化节,都围绕“齐文化”做文章,先后召开了多次理论研讨会和知识讲座,形成学术论文700多篇,结集出版30余本齐文化论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临淄投资6.5亿元、建筑规模达13万平方米的齐都文化城集聚效应凸显,山东民间艺术馆联盟、齐鲁古玩商会等知名行业协会正式成立,加快了资源整合,提升了市场档次,推动节庆从单纯的艺术展览聚集形式,向艺术家、画廊、拍卖行等多类艺术集聚区方向发展。仅去年的齐文化节,齐都文化城接待游客达53万人次,“酿本地琼浆,引八方来客”成为现实。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