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水到渠成
两国优势互补,英国创造多个对华合作的“西方首次”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中国有可能参与建设的英国西南部欣克力的核电项目。(资料片)
     在习近平主席即将对英国进行访问时,提起中英关系,“黄金时代”成为高频词汇。其实,中英两国走得如此紧密,也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尽管这其中有两国共同利益增多的原因,但也少不了英国外交的主动转舵。如果说操舵手是英国首相卡梅伦,那负责给船提供动力的,则少不了财政大臣、外交大臣两位英国桨手。
经济颓势逼迫卡梅伦奉行务实外交
  卡梅伦上台时,正赶上全球金融风暴,英国经济遭受重创,面临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赤字和经济萎缩,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衰减。卡梅伦对英国外交做出重大调整,将工作重点调整到经济外交上。
  顺着这个思路,近几年来英国与中国的关系日渐紧密,自身也受益不少。英国逐渐当上了“中国在欧洲的最佳伙伴”,“诀窍”之一就在于卡梅伦本着实用主义的原则,让手下的财政大臣和外交大臣“错位”,为中英关系装上了“经济发动机”。
  如今英国已步入复苏轨道,经济增速领跑主要发达国家,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超过其他欧盟国家总和。而与中国的关系,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大”。
  中英两国有巨大的优势互补空间,将使英国有望在新时代成为中国重要的外交支点。英国在西半球可谓右手欧盟,左手北美;英国是欧盟成员国,与德法比更超脱。英美关系深厚,可以影响美国政策,同时增加在英联邦的影响力。若中国能够加深与英国的合作共赢,还能对中欧合作交流起到促进作用,利莫大焉。 

英国力主加入亚投行惹恼老大哥
  如果在冷战时期,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早就被议会中的反对派轰下台了,理由是他与中国打交道时表现得太过热情,甚至有些“媚华”。但在当今,因为与中国密切的商业往来,很大程度上帮助英国走出了经济衰退并且再现活力。
  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会见了达赖,此后英中外交关系进入冰冻期。之后,奥斯本承担起了破冰融冰的任务。
  奥斯本先是力推在伦敦建立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为了与在卢森堡和法兰克福的比拼中胜出,英国金融监管当局对中资银行一路大开绿灯。特别是今年3月,英国宣布计划以创始成员国的身份加入中国牵头的亚投行。此举一度让老大哥美国大为光火。在九月份进行中英财金对话后,奥斯本还访问了中国新疆,这一行动本身就代表了英方对中国少数民族政策的认同和支持。
  而奥斯本所做的努力,最后都转化成了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在他上台伊始,英国对华出口的金额不但远逊德国和法国这些欧洲邻居,甚至还被非洲的安哥拉甩在身后。经历了连续的贸易逆市前行后,英国现已成为中国在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
中国两大难题都可借力英国
  财政大臣奥斯本主攻对华关系,而本该负责这一摊事务的外交大臣哈蒙德,也顺势“错位”,在中国大谈经贸往来。哈蒙德8月中旬访华时曾在北大演讲,当时这位外交大臣三句话不离经济形势和中英经贸合作。
  最近几年,中英间的经贸关系随英国经济复苏而日益牢固,这离不开哈蒙德的多方努力。中国企业在英国投资也前所未有地扩展到基础设施领域,从核能、高铁到机场、水务和清洁电力。去年10月,英国发行了30亿元以人民币计价的国债,成为第一个发行人民币国债的西方国家。伦敦还设立了亚洲以外的第一个人民币清算行,这都是哈蒙德的得意作品。此外,英国还是西方国家中首个支持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国家。这样一来,国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对华合作的“西方首次”,这也极大主推了双方经贸往来。
  中国在经济上主要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优化经济结构,让产品迈向高端;二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在这两方面,中英两国有着巨大的优势互补的空间。英国大学、科研机构实力强,但英国领土、人口有限,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转移空间小,这又恰恰是中国的优势。  据瞭望智库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