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语文课堂搬进泉城公园
济南中学学生一边挠痒痒树,一边学习植物特征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公园里上课,老师和学生都很兴奋。
     学生在教室上课再平常不过,但把课堂搬到公园,却是个稀罕事。这事就发生在济南中学的初高中直升班里。10月10日,学校初一1班和初一2班的课堂由教室变成了泉城公园,语文、生物老师联合授课。据悉,这是学校实施综合拓展课程的尝试,两个初高中直升班先行先试,之后在初一年级推广。
  文/片 本报记者 李飞           
教室里看PPT,不如公园里摸摸树
  10月10日上午9点40分,刚上完两节课,济南中学初一1班和初一2班的55名学生,在班主任霍雁翎和高丁国以及语文老师靳超的带领下,从学校出发了。目的地是泉城公园,但他们不是去游园,而是去上课。
  去上课?没错!后面的课分别是初一1班的生物课,和初一2班的语文课。两位班主任决定把课堂换个地方,去泉城公园。不仅如此,生物、语文老师还将为学生联合上一堂生物、语文综合课。
  初一年级共6个班,其中1班和2班是济南中学今年刚设立的初高中直升班,三年后直升班的学生不再参加中考,直升所属的高中。
  得知要去泉城公园上课,同学们惊讶之余是兴奋,一路上兴高采烈,像出笼的小鸟。经过15分钟的步行,师生到达泉城公园北门。
  这堂综合课首先由生物老师霍雁翎开讲,他组织学生按照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顺序边参观边学习,详细讲解植物属性,引导学生辨别不同植物种群及植物的形态特征。“同学们看,这棵树叫痒痒树,学名为紫薇树,为什么叫它痒痒树呢,是因为你一挠它,它就会颤动。”霍雁翎话音未落,学生便一一上前去挠公园里的一棵树,当看到树梢和树叶果然颤动,他们大呼“神奇”。
  语文老师靳超则从生活化作文的角度,指导学生们理解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的观念,介绍学习观察景物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霍雁翎告诉记者,这节课要讲的是《绿色植物的类群》,如果在教室给学生上课,他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制作PPT等,费时费力还效果一般。而到泉城公园上课,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知识亲自去观察公园里的一草一木,则事半功倍。
  整节课,生物、语文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师生置身大自然的美景中,现场气氛轻松而热烈。
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习更有趣
  “启发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外界条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学会欣赏自然生态下植物独特的美。”谈及为何让学生去公园上课,霍雁翎老师说,学生的学习大多是从课本到课本,缺少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与其让他们从幻灯片中认识植物,不如亲自到现实中去感受活生生的植物。
  不走寻常路的课堂效果是明显的,师生沿着泉城公园走了一圈,课本中需要学习的知识几乎都从公园的花草树木中找到了答案。“直观鲜活的材料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现实中的材料与书本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学生很喜欢上这样的课。”霍雁翎说。
  “书本中只有照片和枯燥死板的文字介绍,亲身感受大自然,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更有帮助。”初一2班学生辛奇原说。
  在济南中学西校区教导处冯国军副主任看来,这样的课堂是一种有效的德育。在开放的环境中,学生自然而然身心放松,为师生交流提供了难得的平台。
  该校教务处主任郭福祥表示,学校成立了课程委员会,着手进行课程改革,开发综合拓展课程,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初高中直升班将先行先试,之后整体推开。而利用泉城公园丰富的植物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开展生物、语文教学,就是学校探索综合拓展课程的一次尝试。
  “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场馆、社区、公园、高校、科研院所等,利用社会资源拓展学生上课的空间和渠道,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郭福祥说。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