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体 重塑精神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回归本体·重塑精神——第四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 摄影/李振存
     由山东省文联和齐鲁传媒集团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昨日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完美落幕。作为此次博览会的重要活动,“回归本体·重塑精神——第四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也于15日下午在济南隆重举办。近三十位来自全国的著名画家针对“回归本题·重塑精神”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第四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10月15日在济南举办
  本届论坛学术主持人
  韦辛夷(山东省美协副主席、济南市美协主席):

  自2012年以来,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先后推出了“学术·市场·责任”、“创新·融合·发展”、“价值回归·多元拓展”三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我省以及全国众多艺术家针对艺术品市场的发展走势进行了深入探讨辩论,已经深入人心。
  一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其讲话精神延续了73年前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以“马列主义文艺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体现”这个角度来体现的文艺方针。同时,我们还会充分体会到总书记从三个角度谈的文艺情况:第一,人民性,第二,是非观,第三,时代感。这一年来,各个单位,包括我们美术界都在不断地实践、体会,已经做出了非常有成效的工作。上月11日中共中央又发表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主打词就是中国精神,要“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中国精神至少包含两方面内容:第一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一个是民族精神,一个是时代精神,这就构成了中国精神最本质的内涵。
  我们今日论坛的主题就是要谈“回归本体·重塑精神”,这和我们国家的文艺方针非常吻合,是合拍的,在总书记发表文艺座谈讲话一周年之际召开这个论坛,非常有意义!
  绘画
  本体
  回归传统,把住文脉,深入生活
  市场
  主体
  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今天这个议题既有学术性,也有现实性。回归本体促使我们去认识中国画到底是什么?中国画既有工笔制作等讲究工夫的创作方式,同时也有书写性、抒情性的写意创作方式。这也正和中国古代哲学审美中儒家讲究人工之美、绚丽之美,道家讲究无为、自然、清淡的审美哲学是相对应的。与中国文化中儒道互补的和谐体系相通,工笔和写意二元调节,促使中国画内部不断滋生新的力量。
  近代以来中国画的概念不断拓展,一个是“窄画”——用水墨的东西消解对中国画的理解。还有一种扩大、拓展式的方向——创作工具和方式的拓展。但无论怎样拓展一定有内在精神的根据,这就是中国人的哲学方式、思考方式、感受方式、观察方式,通过美术体现出来。我想正是要把握精神层面的核心部分,才把握了中国画最本质的东西,中国画的创作才会在一个最合理的状态下展开。

刘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
  中国画对本体语言的挖掘存在一个“边界”问题。如果一味强调传承,很可能削弱了它的生命力,如果过多吸收外来文化,又可能出现中国画本质语言的“西式”化。所以在引进的同时如何消化、吸收、转化为本体语言非常重要。不能以所谓的创新来颠覆或者改变对中国传统画的认识,但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一刀切”,过于提防外来的进入和吸收,否则中国画会失去前进的动力。
  我们常说,“自己拽着自己的头发离不开这个土地”,原因就是我们自己身上流着传统的血液,传统文化的精髓改变不了,只会去想如何在弘扬它的同时把外来的东西融进来。所以我想将来的作品应该更多的从作品品格、意境、精神层面上来弘扬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姚震西(北京画院学术部副主任):
  我们现在和传统是处在隔河相望的状态,说实话很难回到我们认为的优秀传统里面。但是我们应该要寻找一种途径或方式。中国画的核心问题,就是笔墨与其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的立场和观念系统,而且按照自身的系统和自身的逻辑去发展推进,这是符合回归本体的。我们要思考如何通过笔墨的一个新的形式来推进中国画的走向,以一种新的观念、新的内涵在中国画的语言表达上去完善,从而我们一起进入当代中国画一种新的语境或者新的境界。

马硕山(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家):
  这几年大家都在学黄宾虹,大部分学了皮毛,没有真正领会到黄宾虹先生绘画内在的东西。黄宾虹说“无法不足观”,没有下过基本功,没有从传统中来的画不耐看。他又提到“而泥于法者亦不足观”,有些作品完全陷入临摹、临习,这样的画也不足观。黄先生又说“夫惟先求乎法之中”,画画还是要从传统入手,学中国书法、诗词歌赋,学习传统的基本功。最终黄先生谈到“终超于法之外”,你把这些东西学到手,在生活当中去观察、去写生,然后再变成自己的东西。这样的画、这样的作品才耐看、耐读。

周石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一个画家最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要立法,若没有自己独特表现的方式和方法,所谓的扎根生活都是假话。李可染先生是到生活当中发现逆光的,黄宾虹大师也是在生活当中发明了一套画法。这就是要到生活当中发现美,是最根本的,我也是从生活当中发现自然,然后转化为笔墨,这就是画家要完成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所谓的回归本体实际上就是回归中国文脉,这是一个大的本体,是雅正之音,而塑造精神就是写意精神,这是大方向,其次才是艺术和个人的修为。

李晓明(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
  我这个年龄层的画家,基本都是通过西画学习后来转到中国画,对于西方画家的了解比较多,西方的教育为什么把中国泱泱大国给“俘虏”了呢?因为直观、科学,能够一下子上手。但是我们中国画教育恰恰是师傅带徒弟,让中国画学习不是那么容易“上道”。这是因为: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切入中国画本身的那种本土的技巧上来,这实际上应该是我们整个中国画界都值得思考的问题。
  “冷”市场可以“热”思考
  艺术家的“风格建立”与“自我突破”
  汪港清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画系主任):
  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迫不及待地在画面中彰显自己的绘画语言,包括造型、色彩。其实,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一个渐进性的发展,艺术需要历史和时间对语言进行锤炼。中国文化是讲究一个中庸、和谐的东西,“唯新主义”和“谈新色变”这两者都有些极端,画家的艺术面貌也要注重生命的体现和表达观念。现在社会各种渠道的信息非常广,把根基扎在中国土壤后,吸收更多视觉艺术、舞台艺术、设计艺术,在中国画里慢慢以一种渐进性的风格演变是比较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

李兆虬(济南市美协副主席):
  昨天晚上看中医书,其中讲“消化”,这个“化”是转化,将吃下去的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这是一个健康的状态。中国画界拜师现象十分严重,往往在这种情况下,好多学生只“消”,没有“化”,而且有的老师不愿意你“化”,从而造成了“消化不良”。有的学生尽管想“化”,但老师画猫,他就画狗,老师画豹,他就画虎,比较懒惰,没有原创性。我认为学生要突破老师的层面,继续往前再走一步,可以一手伸向西方、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民间,想尽一切办法往前走。

卢晓峰
(山东艺术学院讲师、青年画家):
  风格建立和自我突破应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因为每一种艺术样式都是我们在生活里面的一些经历和感受积淀下来的一种成果。当我们的人生体会变了以后,相应艺术语言形式肯定也要跟着调整,这种调整或者突破应该源自这种真实,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如果没有任何真情实感,去造出一种艺术形式,那么艺术价值也不大。
  于新生
(山东省美协副主席、山东工艺美院教授):

  市场进入冰冷期,对画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书画市场热,书画家的心态也在发热,“订单”多,也让业界产生了一些粗制滥造、不太诚心的作品,这些作品跟市场上一些通俗的东西结合较密,从而脱离了他的内心。这种内心,不是一种迎合性的体现,而是一种主体精神的体现,是画家对自然、社会、艺术自身认识到的一种真实反应,也是艺术家要认识、要做且该做的一种本体。现在艺术市场有所冷清,艺术家必须考虑今后的艺术方向,沉下心来做自己的事情。

周尊圣(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

  我想谈谈优秀作品和书画市场的问题。作为艺术家,在推动市场繁荣的情况下,要更多创作出有经济效益,又能反映这个时代或者被这个时代所接纳的作品、正能量的作品,给藏家很好的收藏,若干年以后再看,这也是一幅正儿八经的作品。一个画家只有多画点好画,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收藏家,才是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

银小宾(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我们以前一谈艺术和市场就谈虎色变,实际上不是这样。我到国外考察,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很早就有“艺术市场学”这个学科。任何一种进入市场的商品,我们通过市场行为来使商品最大的体现供求价值的最大化,或者通过博览会的形式能够推进艺术作品的价值与市场价值更加贴近,更加吻合。

陈运权(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艺术市场火热的确带来一些好处,大部分画家衣食无忧,有个好的创作环境。但是媒体、画廊对画家过度的炒作,也混淆了社会标准。我认为:在市场的低谷期,画家、理论家、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开始梳理学术和市场的标准,遵循市场的规律。尤其在山东这么好的一个市场前提下,更应该有一些相对好的游戏规则和学术标准梳理,这种梳理对于下一代艺术家的成长是一个很好的基础。

肖蓝(湖北美术学院教授):

  画廊对于本体和精神也要思考一下,作为市场它也有它的规律,当下书画市场好像跟股票市场有点类似,投机的成分比较重。作为画廊应该去掉一些投机和短线的运作模式,更应该看到艺术家本人的艺术观念、人品、创作理念,全面推敲,而不仅仅是市场的运作方式。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