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落幕 意犹未尽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第七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展览现场 摄影/李振存
     观众为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学术专业性“点赞”
  为期四天的“第七届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虽然已落下大幕,但精彩依然未尽。四天来,几万名观众在此共同鉴赏精美艺术品,挑选购藏心仪作品,并与艺术名家进行近距离沟通交流。“回归本体·重塑精神——第四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和“首届山东民营美术馆发展论坛”,让近百位艺术家和经营机构精英共聚一堂,各抒己见、热烈研讨、见仁见智,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气氛;而在名家见面和文化惠民活动中,省内外著名画家、书法家或现场分享创作感悟,讲解创作技法,或铺纸挥毫泼墨,吸引大量观众驻足。
  ●
  
展示小舞台 
交流大平台

  在展示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博览会上,12个名家联展和二十余个名家个人展区、80余个标准展位共同组成了今年的艺术盛会。本次展览汇集不同省份、不同创作单位的艺术家,和而不同,特点鲜明。参加名家联展的艺术家形成名家集群效应,而在周尊圣、周石峰、吉瑞森、宋丰光、何昌林、任业圣、卢晓峰等名家个人主题展览中,代表性作品在独立区域内得以充分呈现。
  在本次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上,由展板分隔开的每个展区,都成为不同艺术家个人展示的小舞台,展期四天期间,来自省内外的大量老中青艺术家和艺术机构经营者在这里相遇,共同观赏所展示的近期作品,讨论构图、用笔、色彩、观念,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他们有的是多年不见的老相识,有的是久闻其名却初见其人的新朋友,说说生活,谈谈创作,互相在彼此作品前交流了感受心得。此外,今年的博览会突破了美术馆、画廊等题材风格单一的主题形式,以更加多元的姿态展示了不同艺术家的个性,不但呈现出了完整的艺术传承流派和艺术语言的个性表达,更为艺术走进观众视野搭建了良好平台。在这里,观众既能够看到省内艺术名家的本土艺术特色,也能够感受到省外地域文化的精神特质,成为观众、藏家、艺术家深入沟通的大平台,带来了长期交流效应。

真理越辩越明
研讨会学术互动气氛浓厚

  与往年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不同,今年的博览会连续上演三场不同风格的研讨会,并形成不同侧重点:“回归本体·重塑精神——第四届中国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旨在讨论艺术在面对市场同时如何保持清醒,回归艺术本体和弘扬中国精神;首届山东民营美术馆论坛则在民营美术馆如何脱离画廊模式、做到自我造血,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并建立有效的机制、规范化运营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学院美术研讨季则深入院校教学之中,针对当下创作出新问题,让每位艺术家在水墨创作与观念突破上各抒己见。在不同主题中,参与三场论坛的艺术家、理论家和艺术机构经营者纷纷从自身创作、经营经验出发,深入互动,形成了“真理越辩越明”的浓厚学术氛围。
  一位旁听观众表示,“今年的研讨会活动非常有特色,在每年惯例举办的书画市场健康发展论坛之外,又增加了有针对性的新活动,参与者不仅有艺术家、理论家,还有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机构经营者,他们从事在创作、经营第一线,讨论的问题非常务实,说了一些大实话、大白话,但又非常贴合近两年的市场实情,这种不‘务虚’、有深度的研讨,正是我们迫切需要的。在这里,我不仅开拓了眼界,认识了久闻大名的艺术家和机构负责人,也学习到了先进理念和经验,以后更能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

名家面对面
博览会上演艺术“真人秀”

  当下,引进韩国版权的“跑男”、“爸爸去哪儿”等真人秀节目大热,不仅让不少明星“火”了一把,更让广大观众见识到明星们普通、“家常”的一面。相比于娱乐圈,艺术圈的世界则显得有些“低调高冷有内涵”,多数书画家的粉丝只能逛画展看作品,而很难见到创作者本人。在本次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上,几位艺术家推出多样交流见面活动,上演艺术圈的“真人秀”活动,令书画爱好者们惊喜不已。在17日上午举办的周尊圣藏友见面会、周石峰见面交流会上,许多观众不仅欣赏到精彩的作品,更与艺术家本人进行沟通交流,一位从事园林行业的郑先生与画家周石峰就其作品中的园林景色展开深入讨论,还有不少观众对周尊圣的绘画技法产生浓厚兴趣。两位画家表示,更愿意听取观众的看法,藏友的意见,不少收藏周尊圣、周石峰藏品的藏友持画到现场,请画家本人亲自鉴定。两位画家以真诚的态度为藏友辨真假,还在现场留下经纪人的联系方式,便于藏友在日后的收藏中能够正确的收藏,为藏友免费鉴别。
  在展期四天里,书法家俞黎华赶到现场,为观众讲解书法知识,而书法家薛伟东与“帮贫助困·情系白秋——第一书记书画作品义卖活动”的主角姜灵,更是现场挥毫泼墨,吸引大批观众前来观看、鉴藏。不少观众表示,艺术家现场展示创作过程,“真人秀”的方式更接地气,也让更多观众在互动交流中,对一位艺术家及其艺术创作产生深刻认知,也使更多艺术门外汉们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到很多专业知识。

小幅作品更受追捧

  以书画艺术为主打的博览会,成交量亦伴随近年来书画市场波动而变化。展览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牛克诚、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韩振刚、中国国家博物馆美术部画家陆天宁、旅日画家王子江等省外名家作品,以及我省著名画家王立志的扇面作品,山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岳海涛的小幅油画,李延智、刘明、谢其云、付万全、李阳等青年画家的小幅作品,都受到藏家追捧。一位藏家表示,总体来看,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艺术品市场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尺幅小、总价低的作品越来越受到藏家的喜爱。不仅如此,初入行的藏家选择一些来源可靠,收藏门槛相对较低的扇面以及名家书法精品不失为好的艺术投资方向,在名家的作品中,小中能见大往往是精品之作,一幅好的小品,即便放大,精到之处依然能体现出来。对此,博览会负责人表示,今年展览经过调整,更加贴近市场,既有鸿篇巨制,也有更多尺幅偏小的作品。这些小品画更能体现画家作画的悠然自得,是画家的真情流露的较好体现,且小品画的总价通常比名家大尺幅作品要低得多,市场的接受程度要大,这都成为今年小幅作品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意犹未尽
博览会以专业性赢得口碑

  虽然博览会立足有着“书画大省”之称的山东,享有机遇和资源优势,但打造高质量、拒绝同质化的品牌书画博览会也需要不断淬炼创新。在本次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上,不少观众对博览会主打书画的专业性操作称赞不绝,并表示,在山东这样一个书画大省,一场专业性、品牌性博览会的举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明年能够继续参与。对此,博览会负责人表示,真正的艺术类博览会应该是有学术品位并具有艺术风向标意义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一个汇聚了众多艺术机构的大卖场。山东虽然书画市场份额较大,但也有一些粗放、缺乏品牌建设的现象。山东市场需要精品,人们需要树立精品意识,而这种精品不仅仅指作品,更指观念的提升。从长远来看,在艺术机构理念亟待创新,市场调整的情况下,没有经过学术遴选的艺术作品展将不再适合山东市场。与大卖场凌乱纷杂、良莠不齐的形式不同,从第一届起,中国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就积极总结山水、花鸟、人物不同类型作品展示。每年的书画博览会都会有十余个精心策划的主题展,这些展览由于具备较多学术考量和较为新颖的视点,多次亮相博览会或者在各地循环展出,每个主题单元都是一场好展览,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博览会规划条理清晰、思路明确,是对书画作品展示、交流综合平台的诠释。同时,参展的全国范围内大家、名家之作,都配以严格的保真措施。这样,书画名家精品博览会不再是鱼龙混杂的卖场,而是一个为观众、为藏家负责的诚信平台。        (东野升珍)
  (上接C09版)
  中国
  精神
  中国画阐释中国品格
  艺术
  使命
  画家要有自我担当
  马麟春(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永乐宫壁画的道教故事,都能很好的体现中国精神。当下,绘画能够承载中国精神最好的就是全国美展,这是最好的代表。还有历朝历代传下来的绘画,最贴近老百姓的是梅兰竹菊,因为他代表中国人君子的特点。绘画除了体现中国精神以外,还有教化在里面,梅兰竹菊可以很好的体现中国教化,也是比较能体现中国精神的。

杨三军
(齐鲁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无论是油画的艺术家,还是国画的艺术家,所处的位置与中国传统文人的成长环境是离不开的。无论西画也好,还是国画也好,最终重塑的精神应该是任何一个艺术家不能忘却的是具有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意识,这才是画家应该具有的修养内涵。

王子江
(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旅日画家):
  在日本将近三十年,我的艺术创作一直坚持中国绘画,现在主要从事水墨画的创作。我认为画家的作品最主要的应该有真诚、真挚的情感,作品题材从生活中来,而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有感而发很重要。与我一同来日本发展的很多画家现在也仍保有传统的笔墨语言,且有一种传统文人精神意识追求。

陆天宁
(中国国家博物馆画家):
  我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绘画本体都应从每个人身上去体现,千条江河归大海,我们都是小小的溪流归到长江、大河,这个大河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我们是从传统中过来的,血液里流的都是传统的血,所以我们必须继承、捍卫传统,才能发展、光大传统。我们的绘画要有个性,有特点,这不是口号,当你一点点去积累,并把美好的东西结合到绘画中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发光点,当我们汇聚成一个很大的发光体的时候,我们的美术事业和民族语言就会稳稳地屹立在世界东方了。
  李连志(武警总部创作室创作员):
  今天的论坛能提出这个问题就非常必要,大家都在画画,所以也能感受到对艺术的一种愿望,或者对自身、同道的一种不满足。画家本人其实不能对艺术完全负责,也不能说对市场、画廊负责,最重要的应该对个体、自身的生命,对你的追求负责。当你的艺术达到一定程度,你想从技术上、画面、精神、情感上达到历史上艺术名家的那个高度,强调它的内在,我们达不到。这时,画家有使命完善自己的追求,或者完善自己的喜爱。

赵初凡
(解放军总参美术创作院艺术委员):
  中国画的形式、技术就是绘画的本体,一个好的画家把中国画的材料发挥到极致,就一定要从人的内心出发,作品的格调、内容、精神都取决于人的本身。人的水平有不同,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家应该做到最起码要纯粹一点,简单一点,艺术家的作品也可以就内心世界简单、直接、透明的表达,这点很重要。

茹峰
(浙江画院山水画工作室主任):
  现在有些画家已经陷入对整个社会不信任、不担当的思想处境中,作为文艺工作者其实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样思想的出现是很危险的。在北宋初年我们的文人就有一种文化上的担当意识,比如范仲淹“忧与乐”的观点。比如理学家张横渠“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观点,都强调了一个社会的担当意识。

刘鸣(湖南省中国画协会副会长):
  怎么传承老祖宗的东西,这是我们的一个责任。艺术家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思想,东方哲学跟西方哲学是不一样的语境,如何把中国的哲学思想和西方的哲学思想融入到本体艺术的思考中,我们的艺术怎么去表达,怎样通过创造不同的符号、表达手法去创作艺术品,这同时也是对自己、对画廊的一种责任。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