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民声、察民意,将群众放在首位
今年上半年,鄄城群众满意度调查全市第一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金山街小学放学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走出校门。
     文/片 本报记者 李德领  

  “以前一到了晚上都在家看电视,自从村内建了广场后,晚上跳广场舞、扭秧歌的特别多。不仅如此,村内的路面也硬化了,街两边也都绿化上了。放在10年前,根本想象不出会有如此大的变化。”鄄城县古泉街道办事处胡窑村66岁的冯爱莲笑着说。
  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鄄城县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把群众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有限的资源向困难民众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每年的投入都占到财政支出73%以上,千方百计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取得了2015年上半年群众满意度调查全市第一、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三的好成绩。
 设立电话访问平台,倾听民众心声
  “您对社会治安满意吗?”“您对居住环境满意吗?”“您对中小学教育满意吗?”……在鄄城县社情民意访问中心,接线员肖苏芮正在对科学发展观考核进行访问,以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了解社情民意。“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主题,我们都是根据这些主题定问题,前段时间访问的是关于环卫一体化的内容,现在科学发展观考核。”肖苏芮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像这样的访问平台,鄄城县17个乡镇(街道)已全部设立,接线员每天通过电话访问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的呼声。
  “我们对电话访问中群众满意度的各项数据进行认真分析,撰写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对访问中发现的群众反映问题,我们认真梳理,建立台账,及时采取整改措施。”鄄城县群工办主任李国栋说。
  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电话访问调查有效地给鄄城县委县政府制定涉及民生领域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方向,同时也了解各项政策落实情况。其中改善居住环境,就是在访问中,老百姓反应较多的诉求。为给群众打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环境,鄄城县大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如今,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已经形成,1090个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
  鄄城县西曹社区东曹自然村村民曹存恩说,原先我们这里,下了雨就走泥窝,连车子都推不动,还流传着“晴天人骑车子,雨天车子骑人”的段子,而现在街道胡同都治好了,这变化现在是大得很。
   心系群众,用心倾听民声,做符合民意的决策,做符合民心的实事,就能得到群众认可。古泉街道党政办主任温风涛告诉记者:“以往群众到办事处来办事,多是用脚踢门,现在都是用手敲门了。”而常年在村里包村郑营镇一名干部告诉记者:“以前进村,碰到狗咬,群众都在一边笑。现在只要一见俺们进村,都是把那些不老实的狗拴起来。”
 顺应群众意愿,事事做到群众的心坎上
  “作为老百姓,要求也不高。那时候就想住的舒舒适适,环境干干净净,不干活的时候能有个地方歇歇脚,街坊邻居聊聊天。没想到,俺真等到这一天了。”鄄城县红船镇红船村82岁的魏秀芝老人说,现在打打腰鼓,扭扭秧歌,还专门编了快板赞扬新生活的变化。
  诚如魏秀芝老人所说,为给群众打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环境,鄄城县大力推进乡村文明行动和城乡环卫一体化,“净化、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文化”六化并举,全县共出动人力20余万人次,清运垃圾2.5万余吨。在此基础上,每个村配备1—2辆人力保洁车,每15户配备一个垃圾桶,每50户一处垃圾池,每个乡镇(街道)配备3辆垃圾转运车和1辆封闭运行车,1200余名专职卫生保洁员奔走于大街小巷和千家万户,“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城乡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已经形成,1090个自然村面貌焕然一新。
  回古泉街道胡窑村居住的退休教师赵庆海说:“我们村这样干净、整洁,基础设施齐全,比城里一点也不差。”
  擦亮面子,更要夯实底子。在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的同时,鄄城县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作,大力推进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文化大院,一处文体广场,一个农家书屋,一支文艺演出队伍,一条文化宣传长廊“五个一”工程建设,并深入开展向偏远村庄送戏、培训文艺骨干、送电影等活动,文化活动覆盖到偏远农村等全县的每个角落。同时,深入实施“四德”工作,在每个自然村都设立了“四德榜”。一系列的举措,都是顺应群众意愿,事事做到群众心坎上,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赞誉和自觉拥护。
  心系群众,用心倾听民生声,认真响应群众的期盼,做符合民意的决策,做符合民心的实事,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人心,得到群众认可。今年上半年群众满意度调查鄄城县取得了全市第一的成绩,在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取得了全省第三的成绩。
 民生工作无缝隙覆盖,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晴天不扬尘,雨天不沾泥,夜晚不摸黑,垃圾有人扫,活动有广场,四德有榜样,道德有讲堂,安全有天网。”这一流传在鄄城群众中间的顺口溜,说出了群众满意的心情,更说出鄄城民生工程的无缝隙覆盖。
  “现在学校建好了,孩子搬到了新教学楼,老师也很好,孩子在这里上学也挺放心的,教的也很好,各方面都很好。”家住鄄城县西曹社区信义集的曹亚婷正在学校门口接孩子,谈起学校的变化,曹亚婷高兴不已。
  据鄄城县教育局党组成员张洪友介绍,在农村,小学2.5公里、学前1.5公里之内,我们的孩子都有学校可上,目前,鄄城县各完全小学实现楼房化,在农村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仅今年以来,全县新建和改扩建32处农村中小学,校舍建筑总面积5,.6万平方米。规划新建8处社区幼儿园和12处农村幼儿园,这样一来,让农村的孩子不仅有学校上,也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赢得教育,就赢得未来。人奔小康首先要健康,鄄城先后完成了全县17处预防接种门诊的升级改造任务,成为全省第3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全覆盖县。鄄城县投资7亿元,拥有1600个床位的县医院新院区正在建设,建成之后将是全市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
  据鄄城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局副局长谭文苍介绍,为提高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他们开展了“千名医护人员进千村”义诊活动,组织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深入到全县每个自然村,为老百姓开展免费查体、疾病诊治的义诊活动。另外,县医院新园区正在建设当中,预计2017年投入使用,县医院新园区投入使用以后,将进一步改善全县人民群众的就医条件。
  为既让社会平安又让群众心安,鄄城县深化推进“天网工程”建成二级平台1个,三级平台17个,安装前端监控点7367个,实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每个村庄,每个单位,每个街道进出都能看到。“天网工程建设以来,通过监控系统破获现案700余起,街面‘两抢’发案明显下降20.37%,基层治安维稳工作压力得到进一步缓解,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大幅提升。”鄄城县政法委副书记刘同选说。
文化广场成为群众休闲的好去处。
城郊派出所常庄警务室民警介绍“天网工程”。
红船镇红船村82岁的魏秀芝老人展示她做的虎头鞋。
■■■■■■■■■■■■■■■■■■■■■■■■■■■■■■■■■■■■■■■■■■■■■■■■■■■■■■■
■■■■■■■■■■■■■■■■■■■■■■■■■■■■■■■■■■■■■■■■■■■■■■■■■■■■■■■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