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威海国际渔博会闭幕
达成国际成交额1.1亿美元,国内成交3.8亿元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10月18日讯(记者 李彦慧) 18日,为期三天的第八届中国威海国际渔具博览闭幕。本届博览会共达成国际贸易成交额1.1亿美元,较上届增长12.2%;国内贸易成交额3.8亿元人民币,较上届增长1.3%。
  本届渔具博览会最终有776家国内外渔具企业参展,较上届增加66家,是历届最多的一届。56个国家和地区、228家公司、516名国际贸易商,以及1169家公司、2026名国内采购商到会洽谈采购,国际、国内专业采购商人数基本保持上届水平,国际贸易商的国别数量首次达到56个国家和地区,是历届当中最多的一届。3天展期,参观博览会的专业和非专业观众总人数超过8万人次。
  组委会介绍,第九届威海国际渔具博览会定于明年10月15日—10月17日举办,目前展位已经开始预订。包括本届参展的所有企业,提交《展位预定表》的企业总数量已经到达900多家。由于今年已利用了场馆内外的所有场地资源,明年总体规模不会有大的增加。
 行业观察 
产能过剩,渔具企业如何破局 走自主品牌,困难却是出路
  本报记者 李彦慧

  “今年参展企业不少,有的零售实体店也在会上设了展位。”18日,连续参加多届威海渔具博览会的一位参展商说,“大家都在积极地寻找出路。”这也透露出目前渔具行业的信息,供过于求的形势亟待破局。
  渔具是威海的代表产品之一。今年1—8月份,全市渔具出口达到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1%。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形势,渔具出口仍能实现逆势增长实属不易。“威海的渔具制造可谓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渔博会承办方、威海市贸促会一工作人员介绍,威海的渔具制造能占全球的40%—50%。但大部分企业盘踞在行业的上游,只涉及渔具的生产制造。而这部分企业多没有自主品牌,在贴牌、代工的老路上越走越窄。
  “总体来说是产能过剩,自主品牌太少。”该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的渔具出口形势比较严峻,仅靠代工来赚取薄利的渔具企业依赖性太强,在不景气的市场形势下苦苦支撑。不少企业为抢订单只能压低利润,价格战带来的竞争只能让本地代工企业互相挤压。
  “本地在册的渔具企业有1000多家,近8成走的是OEM(贴牌出口)。”本届渔博会上,从事渔具出口20余年的威海参展商介绍,从他所了解的行业信息来看,能摈弃“简单粗暴”的代工生产,打造自主品牌的企业少之又少。
  “走自主品牌,这条路肯定很难,但这是出路。”科尼渔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波感概说。作为在国际市场闯出一片天地的本土企业,科尼从2009年开始了创建自主品牌之路。“当时面临着两个选择,或者投资建厂,或者做自主品牌。”刘金波说,业内人士都知道,后一条路更为难走。可他仍然坚持了这条“难走的路”。刘金波说,当时威海的制造企业已经很多,重复增加产能还是只能分享行业的低端利润,且完全依赖于委托方的订单,毫无风险抵抗力。转型做研发、设计,建设品牌,他们一小步一小步走进国际市场。通过国际展会和国际比赛,稳打稳扎地在国际市场上站住了脚。目前,公司的订单已经遍布全球40多个国家。在去年的亚信峰会上,科尼的鱼竿被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
  “行业发展的趋势让我们看清,有自己的品牌才是长远之路。”刘金波说,现在来看,威海的渔具行业正面临着几十年前的美国、日本和韩国所经历的洗牌。抵御寒冬,只有扎扎实实地做出精而专的品牌。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