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鸣
同学们,大家肯定想过,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所为何事?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为了兼济天下、服务社会,是可能的答案;为了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也是答案选项之一。这些答案,我都认同。但是,我还是想请大家温习孔子说的两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孔安国的解释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二程的解释是:“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就是说,“为己之学”是为提升自身的修养而学,学习的目的是为完善自身。而“为人之学”则是为别人而学,或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今天仍有不少人,从学习态度上看,无论自觉还是不自觉,其实都属于所谓“为人之学”。“为人之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学问和自身人格不发生关系。有的人,读了很多书,似乎很有学问,但其人品却让人不敢恭维,对这些人而言,学问只是知识和书本的堆积,与人的知行和修养无关。我们看最近几年被揭露的各种贪官污吏,哪个没有大学文凭?高等教育并没有改变他们的品行,反而为他们贪污腐化提供了资本。这是当今高等教育的悲哀。因此,我们当然要有兼济天下、为生民立命的抱负,但更要自我警惕,保持独立不迁的人格,保证不被各种污泥浊水裹挟而去。
我在很多场合说过,有学位不等于有学问,有学问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教养其实最重要,又最难以养成。孔子说的“为己之学”,就是教养完善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践履,提升个人的内在修养和人格境界。就个人而言,教养的养成,是伴随一生的事情。因此,各位同学虽然已经获得了学位,完成了学校阶段的学习,但“为己之学”的路还远远没有走完。
说到这里,我真为自己担心,也为同学们担心。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非常“势利”的时代,要想坚持独立的精神和人格的尊严,真的不容易。中国的官僚文化传统,有许多“势利”的因素,但在中国,对于“势利”,历来都持严厉的批判态度。所以过去有一个很厉害的骂人的词:“势利小人”。可是今天的社会,不仅有官僚文化带来的“势利”,还有资本带来的金钱至上的“势利”。“势利”已经像北京的雾霾一样,充满我们的周围,而且很多时候大家已经习焉不察。更不幸的是,“势利”已经堂而皇之成为今天社会文化的名片。今天的大学,也躲不开这种雾霾的污染。一些学校想方设法巴结权贵,以出了多少高官作为炫耀自夸的资本,对权势的谄媚让人大跌眼镜;有的大学排行榜,甚至以培养了多少富豪作为排名的依据;还有一些老师公然对学生说挣不到多少百万不要返校见我,对金钱的崇拜和贪婪令人作呕。
这里,有必要和大家重温曾经在课堂上讲过的黄庭坚的一段话,以此和大家共勉:
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或问不俗之状。老夫曰:难言也。视其平居,无以异于俗人,临大节而不可夺,此不俗人也。
俗与不俗,关键在于大节,“临大节而不可夺”,这才是真正的不俗。我曾经说,今天看来,黄庭坚这个要求有点高,我给他改一下,“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势利,势利便不可医”。如何能做到不“势利”?那就要对金钱、权势、地位、利益的诱惑保持警惕,坚守人格的尊严,不断通过“为己之学”提升自身的人格境界。黄庭坚还有一首诗说:“松柏生涧壑,坐阅草木秋。金石在波中,仰看万物流。”这几句诗的比兴,意味深长,常青的松柏和秋天枯萎的草木对比,惊涛骇浪中稳固不动的金石和随波逐流的万物对比。在沧海横流的时代,如何选择?黄庭坚的这几句诗,发人深省。
当年苏轼贬谪岭南,他的朋友佛印和尚托人给他捎去一封信,希望他钩断“功名富贵”之念,“寻取自家本来面目”,做一个“有血性的汉子”,要“脚下承当……努力向前”。虽然不大清楚这些话对晚年的苏轼产生了多大影响,但我们都知道苏轼凭着过人的坚毅、豁达和自信,战胜人生旅途中的重重险阻,努力向前,成就了一个光明伟大的人格。因此,我谨以这些话与同学们共勉。在今后的人生旅途中,在践履“为己之学”的路上,做一个“有血性的汉子”,脚下承当,努力向前。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