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为阅读划界,不如一起读
2016年09月2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秦春华对儿童读物提出了三点要求,其中第三点是“价值观要积极正向。孩子的心灵成长需要得到引导和保护。要尽可能多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爱与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独立、勇敢以及人性的光辉与伟大,等等”。这种心理太好理解了。家长总希望孩子只接触“正面”、“正确”的事物,希望孩子的精神世界是纯洁、纯净的。
  但是,良善、正直、诚实、负责任等优良品质,是从现实土壤中生长出来的;而现实的人性是复杂、多样的,充满矛盾冲突的。如果有作家按照“尽可能少让孩子去接触虚伪、阴险、狡诈、欺骗等人性中丑恶的一面”这个要求写出作品来,孩子就没有办法明白:良善、正直、诚实这些优良品质是如何产生的。要求儿童文学作品不涉及人性之恶,作品就无法表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冲突,这不等于取消儿童文学了吗?  
  要求作品不涉及人性的负面内容,这种心态是长久以来“文以载道”主导阅读的结果。文以载道不能完全否定,但忽略“文以载美”,不能不说是一种褊狭、失衡的阅读心理。要想克服这种褊狭、失衡,指导孩子阅读,有一个办法:向孩子学习。大量事实证明,孩子未必像成人所想的那样简单,孩子内心的复杂会让你大吃一惊。你以为他或她不懂的东西他们早就知道了。与其成年人聚在一起商量让孩子读什么,不如和孩子一起读点什么;与孩子平等讨论、充分交流,是最好的“指导”。孩子会告诉我们很多东西。(摘自《钱江晚报》,作者戎国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