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是中纪委推出的第三部反腐大片了,前两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和《永远在路上》一经推出,便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反腐败斗争依然严峻复杂的形势下,纪检监察系统也非净土,少数纪检监察干部没能经受住考验,由执纪监督者蜕变为腐败分子,教训深刻。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还有两天就要召开了,中纪委在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自曝家丑”,背后究竟有何深意?
本报记者 王建伟
实习生 魏光亮 整理
两天后将召开
中纪委全会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同意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
八项规定出台两年、“四风”问题提出一年半之后的2014年12月,央视一套黄金时间连续四天推出电视专题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该片系统回顾了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两年来党风政风改进、社风民风转变的重大成果。
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召开前夕,《永远在路上》专题片再次引爆荧屏。由于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点聚焦“全面从严治党”,这部专题片的播出恰逢其时,既警示为官者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也让广大百姓看到了我们党反腐败的坚定决心。
刚刚过去的2016年12月,反腐“打虎”之战到了比较密集的宣判阶段。1月6日-8日,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就要召开,今年下半年,党的十九大也要召开。
这三部专题片都是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采用大量详实的第一手材料。此次《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摄制组,先后赴15个省(区、市),采访了3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拍摄了十多个案件,从3日到5日,专题片共分三集,分别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严防“灯下黑”》《以担当诠释忠诚》。
内容各有侧重
从党风到制度建设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主要聚焦作风建设,既对话违纪人员,感受他们的反思痛悟,也倾听专家学者的声音,洞察作风之变背后的深层律动。近百名受访者中,还有腐败分子身边人、会所服务员、举报人、暗访记者和纪检监察干部、普通群众等,不同观点、多元视角,全景式地呈现“作风建设在路上”这两年来不平凡的历程。
《永远在路上》系统全面地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高度,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正在形成。
此次的《打铁还需自身硬》则主要聚焦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
反腐电视专题片既是一份反腐斗争的成绩单,也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反腐教材。可以说,以电视专题片这种方式如此详细地公开反腐成果,我们看到的是中央在以行动兑现反腐“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的承诺,看到的是党中央的反腐决心。反腐专题片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勇于披露此前公众所不知的高官贪腐细节,本次《打铁还需自身硬》更是自曝家丑,让我们看到了中央反腐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和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纪委不是保险箱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各级纪委也要解决好‘灯下黑’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呢?这个问题也要探索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纪检监察干部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做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这是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也是纪委必须回答的问题。
王岐山指出,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监督别人首先要自己过硬,己不正,焉能正人?用铁的纪律打造全党信任、人民信赖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正人必先正己。2014年3月,中央纪委成立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这个部门的职能,就是专门监督自己人。设立干部监督室,手电筒不但要照别人,也照自己。目前,除了中央纪委,所有省一级纪委、大多数市一级纪委都已经设立了干部监督室,县一级纪委已经做到有专人来负责内部监督。中央纪委明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一旦发现问题线索,无论涉及哪一级干部,有案必查、绝不姑息。
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主任刘爽说,纪检系统的干部,原来都觉得到了纪委就进了保险箱,不会有人管。通过成立这样的机构,实实在在地查处的动作,实际上就让纪委的干部切实感受到现在是有人管、受监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机关谈话函询218人,组织调整21人,立案查处17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共谈话函询5000人次,组织处理2100余人,处分7500人。这些数据印证着谁来监督纪委命题的必要性,也显示了中央纪委不回避问题、清理门户的决心。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