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意外陷困境,可领临时救助金
我省年底前将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2017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曾接受救助的张玉荣帮儿子整理着红领巾。 本报记者 陈玮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变,一个意外的伤害,可能都会让家庭陷入困境。山东开展的“救急难”工作,通过对困难家庭的临时救助,解决了这个难题。

  本报记者 陈玮 通讯员 于艳

欠下十几万外债
临时救助补了6万

  19日,在滨州无棣县棣丰街道老翁陈村,张玉荣看到儿子放学归来,慢慢起身,拥抱了一下儿子,帮他整理着有点散乱的红领巾。张玉荣说,三年前,她想不到如今还能看到儿子走进学校,还能陪伴在他身边。
  2014年,正准备出门干农活的张玉荣,突然间头疼得厉害,一下子蹲在地上。丈夫朱建国赶忙带她去当地的医院检查,得出结果:颅内占位性病变,也就是脑部恶性肿瘤。
  当时,张玉荣一家就靠朱建国一个人在饲料厂干活,每月3000元成为家里的唯一经济来源,儿子正在上幼儿园,家里基本没有存款。朱建国借遍了身边的亲戚朋友,还挪用了父亲9万元的养老钱,带着张玉荣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进行手术。
  三个月的救治,张玉荣终于出院,可是住院治疗的总花费达到了174857.45元,一系列的报销之后,个人还需负担143325.16元,一家子的生活再次陷入极度困境。
  老翁陈村村支书陈文亭在走访时,发现了张玉荣家的情况,赶忙收集了他们看病的单据、住院证明等材料,递交给当地街道办事大厅,申请“救急难”基金。
  接到申请后,县“救急难”领导小组办公室到张玉荣家实地走访,并拍照录像。随后领导小组联系多部门进行信息核对,根据对张玉荣家庭情况的判断,向“救急难”基金评委会提出救助意见。根据测算,除去报销部分,最终张玉荣获得了6万元的救助金额。
递交一份材料
不用来回跑腿

  张玉荣的救助是山东“救急难”工作的缩影。“‘救急难’主要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后仍有困难的家庭给予应急性、过渡性救助。”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相关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困难家庭在享受医保等费用报销外,如果负担仍较重,可申请“救急难”基金救助。此外,各地对特殊急难对象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5日内再补齐相关手续,充分发挥急难救助“雪中送炭”的作用。
  针对临时救助牵涉部门广、审批时间长等问题,山东出台文件要求各县(市、区)要设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社会救助窗口。“以前群众可能要跑到多个部门开证明,现在只需要交一份材料就可以,不用来回跑腿。”
  自2014年国家“救急难”工作试点在山东开展以来,目前共87个地区开展“救急难”工作。2017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4.86亿元,救助对象达到25.62万户次;累计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3.1亿元,救助人次达到301.9万人。全省137个县(市、区)将在年底前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