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激荡古隆中
2017年09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周琳华
  雨中,我来到湖北襄阳,参观了诸葛亮1800多年前隐居十年的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襄阳市以西13公里的西山环拱之中。据《舆地志》记载:“隆中者,空中也。行其上空空然有声。”这里,就是诸葛亮从17岁到27岁隐居的地方。历史上著名的刘备三顾茅庐和兴汉蓝图“隆中对策”都发生在这里。
  在古隆中,但见山峦叠翠,古木参天,竹林幽深,寂然肃穆。让人不由得感慨,有卧龙隐居于此,实属必然。隐居隆中村后,诸葛亮做的事情主要有三件:白天躬耕陇亩;晚上挑灯夜读;闲暇之际拜会名士,广交朋友。这十年成就了诸葛孔明的一生辉煌,光耀千秋。
  门前一大牌坊,两边门柱正面上雕刻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在牌坊背面的字碑上刻着“三代下一人”,高度称颂诸葛亮是夏、商、周以后的第一人杰。门柱上雕刻着“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为后人称颂诸葛亮的文韬武略与伊尹(商汤佐臣)、吕尚(周代齐国始祖,俗称姜太公)不相上下;指挥调度从容镇定连萧何(西汉第一任臣相)、曹参(西汉大臣,曾任齐相9年,后继萧何为汉惠帝臣相)与之相比都显得逊色。
  沿山路上行,两边高大粗壮的樟木树像排排列兵,巍然耸立。武侯祠门口的这副对联“冈枕南阳,依旧田园淡泊;统开西蜀,尚留遗像清高”,是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进大厅,在飞龙祥云的背景图案前,诸葛亮的铜像傲然屹立,身披鹤氅,面容清癯,手执羽扇,胸有大计却从容淡定,一副仙风道骨、飘逸潇洒的名士形象。
  三顾堂里,有诸葛亮和刘备及一书童的塑像,他们正展开一白色卷轴,上面写的是他十年心血的结晶《隆中对》。四合院方方正正,几棵松柏参天,一树紫薇花事正盛,一阵风雨摇落湿红遍地。
  院中一方方的六角井,造型别致,水深清幽,吸引了游客纷纷拍照。这是青年诸葛亮躬耕陇亩时的生活用井,有书记载:“襄阳有孔明故宅,有井,深五丈,广五尺,曰葛井。”这口井是草庐故址所在地的有力佐证。一旁的石碑上刻有诗句“流香来一脉,遗泽永千年。良夜涵明月,光澄六角天”。灵水秀山滋养出一位青年才俊、天下奇才,不足为怪。
  从蜿蜒山路走下来,一路古树森森,流水淙淙,满眼绿色,苍翠欲滴,偶见几个红色凉亭立于泼墨山林间或莲塘深处。峰回路转,赫然见一开阔地带,黄绿色的一畦水稻好像油画一样平铺开来,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色。写有“躬耕田”三字的石碑立于稻田一侧,让人依稀看到,青年诸葛亮头戴雨笠身披蓑衣弯腰插秧的情景,间或抬起头擦擦脸上的汗水,看一眼小路上可否有儒士知己正奔他而来?
  也许就在不经意间,他第三次看到了刘皇叔的身影,于是胸中酝酿十年的恢宏蓝图喷薄而出,再也阻挡不住历史的滚滚潮流。他决计跟随刘备离开隆中,挥师天下。他对弟弟说耕好田地,等我回来。但他27岁出走,54岁客死他乡,隆中再也没能等到他。而他浓浓的思乡之情必定越过关山重重,一次次梦回草庐。真正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让后人感慨万千。
  说不尽的三国情怀穿越古今。从隐居农人到三国蜀相,诸葛孔明的一生戎马倥偬,精忠报国,鞠躬尽瘁,千古流芳。时至今日,人们来来往往参观凭吊他,亲近茅屋,访一段传奇。先生已走远,智慧人生却在身边,如影随形。
  走出古隆中,蓦然回首,一片烟雨苍茫。
  这里与历史同浩瀚。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