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名人、革命故事、现代生活……十一届艺术节新剧目精彩纷呈
齐鲁文化魅力尽在其中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李保良主演的《邓恩铭》受到观众好评。
     第十一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评比展演将于10月20日结束。从9月11日开始,24部来自我省各院团的新创作优秀剧目举行了48场展演。除了艺术上的不断创新,展演剧目在主题上或关注当下,反映城乡人民群众火热生活和真实心声;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齐鲁优秀传统文化或讴歌山东大地火热的生活,成为此次展演的主题。

  本报记者 倪自放

歌颂齐鲁先贤,
凸显地方特色

  古来齐鲁多圣贤,在24部剧目中,以齐鲁先贤为主人公的剧目数量占据了绝对优势,比如柳子戏《东方圣医》以扁鹊为主人公,《孟母》以孟母教子为主线,话剧《兵·道》则是以闻名世界的兵圣孙武为主角。话剧《兵·道》的主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孙子兵法》表面上是军事智慧与谋略,但其内在本质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和理念凝聚的产物。“孙武是山东人,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歌颂齐鲁先贤,各地院团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发掘讲述当地文化先贤的题材。比如行乞办学的武训是冠县人,冠县宏湖蛤蟆嗡剧团联合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创编了戏曲蛤蟆嗡《武训舍情》,“冠县的历史人物和冠县的地方戏种二者完美结合,使《武训舍情》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
  在此次展演的优秀剧目中,讲述地方文化先贤故事的作品还有不少,潍坊艺术剧院排演的吕剧《板桥县令》,讲述的是郑板桥任潍县县令时的故事。滨州市京剧演艺公司排演的《游百川》,以当地历史名人游百川为原型创作。淄博市京剧院排演的京剧《手镜》,以“清慎勤”“不负民”的好官——淄博历史文化名人王士祯为原型,讲述了有关忠勤报国、勇于担当与家风家训、为人立世的故事。
聚焦火热生活,
致敬时代楷模

  多部展演剧目以戏曲的形式聚焦精准扶贫、歌颂时代楷模。
  《沃土仁心》以齐鲁大地的时代楷模陈明利的先进事迹创作改编。剧本以农民与土地的深厚感情为切入点,从贫困中走出来的蔬菜大王陈明利,致富不忘根本,一心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用百姓熟悉的莱芜梆子讲述百姓现实生活,非常接地气。
  参加此次展演的民族歌剧《马向阳下乡记》,是2017年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该剧讲述了农科院助理研究员马向阳下乡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既有吕剧风格的唱段及山东快书元素的加入,又有接地气的胶东方言对白,舞美设计匠心独运,演出效果视听俱佳。
  另外,现代柳琴戏《崔家沟》以崔家沟扶贫攻坚的感人事迹为素材,艺术地再现了沂蒙大地扶贫攻坚的成果。大型新编五音戏《源泉》根据十九大代表、全国医院优秀院长亓庆良的真实事迹改编,感人的剧情让观众动容。
  聚焦齐鲁大地火热的现实生活,也是此次新创作剧目展演的重要主题。新编枣梆现代戏《草根大师》以菏泽民间艺人郭永章为原型,以独特的视角、朴实的笔触、深厚的情感演绎了一段具有时代特点并兼具文化品格的乡人俚曲,塑造了一位坚守传统艺术、感恩奉献的民间艺术家形象。大型现代戏《秧歌乡的故事》讲述了胶州湾畔老冯头一家的故事,通过对黄昏恋、养老、老房拆迁以及农村城市化等事件的讲述,敏锐地发现了“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应当怎样对待精神生活的提高”这一主题。
重现红色经典,
向信仰致敬

  红色经典也是新创作优秀剧目展演的重要题材。山东省吕剧院创排的《大河开凌》,是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该剧以历史上山东省广饶县刘集村共产党员和群众学习、使用、保护我国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开展革命斗争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追求真理,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的初心。
  主演李保良轻蔑而又豪迈地卸下手铐、脚镣,面向舞台上空的党徽庄严敬礼,观众席响起热烈的掌声……济南市京剧院创排的现代京剧《邓恩铭》通过“忧国忧时”“立党为公”“家事国是”等篇章,全方位地再现了中共一大代表、山东早期党组织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邓恩铭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和生命轨迹,塑造了一位有理想、有担当、有真情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在此次展演中获得观众高度评价。
  济南儿童艺术剧院创编的《戴“星星”的孩子》,则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从小对星空充满向往的主人公和“孩子剧团”里的其他小伙伴在战争中以剧团为“抗日据点”,顽强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