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村庄到现代化城市社区
看演马庄人的演变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如今绿树掩映的高端社区。
  ◤十年前窄旧的村庄街道。
     身处西站片区高楼林立的现代化社区中,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片低矮破旧的村庄,就在十年之前,演马庄村就是这其中的一个。经过西站片区的拆迁建设,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变成市民,住上楼房,通上暖气,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正随着城市的进步而日新月异。
  文/片 本报记者 于悦

厨余垃圾分类试点
这里全市第一个

  当走进泰安路与腊山河西路交界的演马佳苑,立刻会发现它与其他小区的不同之处:居民楼下摆着的4个“厨余垃圾智能收集箱”格外醒目,这一先进的设备可以自动记录投放次数及投放重量,居民每次向里面倒垃圾时如分类正确就可获得积分,达到一定积分可兑换各类生活日用品。
  去年,济南首个开展厨余垃圾分类收集的试点放在了演马佳苑,这一新生事物很快就被居民们接受,大家不再将瓜果皮、剩菜等丢掷在垃圾箱,而是收集起来放到厨余垃圾箱里,这让整个小区的环境卫生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国许多城市的人员都来到这里参观和取经。
  很难相信,这样一个环卫设施走在全市前列的小区是由原村民组成的回迁小区。演马佳苑里居住着西站片区开发前段店镇演马庄村的村民们,回忆起从前村里的卫生状况,大家纷纷摇头,“那时也没有垃圾箱,像厨余垃圾这一类的东西都被转运到田间地头。”当时村里没有人有垃圾分类的意识,对于厨余垃圾分类更是闻所未闻。如今小区里不仅分布着垃圾箱,还添了这么“高科技”的设备,村民的卫生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得以改观。
村庄一步城市化
建成现代化社区

  站在演马佳苑居民楼顶环顾四周,整个小区呈现一个美丽的圆形,14栋住宅楼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圆边上。2009年,演马庄村正式开始拆迁;2011年,绝大多数村民领到了新房钥匙,迁回西部新城安居,迎接他们的不再是低矮破旧的平房,而是整洁明亮的花园式小区。
  大家对新的居住环境赞不绝口:“干净了,亮堂了,小区里到处都是路灯和监控,生活安全又方便,最重要的是有了集中供暖,村里的老人们再也不怕过冬了。”与周围的现代化小区相比,演马佳苑也毫不逊色,小区里道路两边没有停放任何车辆,打开了生命消防通道。所有可绿化的地方都种上了花草树木,也从未有居民私自开辟种菜。小区内的演马佳苑幼儿园作为省级示范园,门前挂满了奖牌,在业界备受赞誉。
  这与十年前那个老旧的村庄对比已经大相径庭。曾经的演马庄村每到晚上只有主街上有几个路灯,其他路上都是漆黑一片。“我们村子南北长东西短,地势比较低洼,当初与经十路距离两千米,高度相差了近三米,一到下雨天路上都是积水,街巷变成了排水沟。”演马庄村党委书记殷宝祥说,他和其他村委会成员也养成了习惯,一到下雨天就拿着铁锨往外跑,去被淹的耕地里疏通排水,去住危房的村民家中排险。
村民变市民
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槐荫区原段店镇的40个村中,演马庄村的人口数处于中等偏上,村民收入以种地为主,麦秋两季一季小麦、一季玉米,同时还种植着蔬菜。人均拥有一亩半地,人均地亩数在段店是最多的,可谓“农业大村”。变成西部新城的市民后,演马庄村民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出路。
  嫁到演马庄村20多年来,夏巧云一直都是只知照料家务的家庭妇女,是西部新城的发展让她看到了重新就业的希望。一年前,她在附近的一栋写字楼做起了保洁,对这份工作,她觉得十分满意:“工作不累,每个月开2000多块钱,就当补贴家用了。在家门口工作,家里也随时能照顾到。” 
  不仅演马庄村,在西站片区的其他回迁小区中,像夏巧云这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的农民不在少数,他们如今活跃在西部新城的各个角落,为它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在新的发展平台上重获新生。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