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千年运河 品魅力淮安
2018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身边·看点
B06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编辑:陈鸿儒 组版:李腾 校对:孙璇
  白马湖畔。 本报通讯员 王健民 摄
  美丽粉黛园。 本报通讯员 周甬 摄
  水上立交下船舶如织。 本报通讯员 周甬 摄
  河下印象。 本报通讯员 王健民 摄
  “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国史”。10月11日至14日,来自全国30多家媒体的70余位总编和记者齐聚淮安,参加“运河明珠淮安行”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在历史于现实的时光交汇中,感知淮安的运河文化,用镜头记录“运河明珠”淮安最美的模样。
  大运河淮安段,由南向北,主航道总长93公里,涉及10条各时期河道遗存,沿线分布93项各类大运河遗产。站在淮河入海水道大运河立交桥头,极目远望,河道纵横,上部航槽承接京杭运河南北航运,船队浩荡,往来如梭;下部巨大涵洞已没入水中,沟通了淮河入海水道。
  “里运河文化长廊”让历史与现实悠长会意,绘就淮安现代版“清明上河图”的经典画卷。漫步期间,河风拂面,画舫驶过,惊起鸥鹭连连;夜晚的里运河两岸灯火璀璨,街市昌盛,更显“红灯十里帆樯满,风送前舟奏乐声”。
  淮安以保护好、开发好、利用好大运河的历史和时代为重任,真正将运河淮安段建设成为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按照“最运河、最淮安、最市井”的原则,将运河沿线文化亮点有机连接起来、千年运河文化底蕴充分展现出来,从根本上留住运河文化的“根”和“魂”。
  漕运博物馆里感受漕运古迹,河下古镇上寻昔日运河景象……大运河流淌数千年,承载过沿线城市的盛世繁华,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而今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大运河两岸漕运总督府、水上立交、河下古镇、里运河文化长廊、白马湖、洪泽湖大堤已然成为这座运河古城的闪亮名片与鲜明标识。
  本报记者 孙璇
  多彩菊花。 本报通讯员 周甬 摄
  美好时光。 本报通讯员 傅新春 摄
  古城的守护者。 本报通讯员 许之丰 摄
  “运河明珠淮安行”大型采风剪彩仪式。
本报通讯员 许之丰 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