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始创于唐高宗时期,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三彩”是因其釉彩多呈红、黄、绿三色。实际上并不仅限于这三种颜色,而是以红、绿、黄为主色,还有白、黑、蓝、紫等各种颜色。由于唐代以洛阳出产的三彩陶器最为精美,故唐三彩又有“洛阳唐三彩”之称。
洛阳唐三彩,是以陈设欣赏为主的一种陶瓷艺术品,源远流长而富有民族气质,是我国陶艺发展中的一枝奇葩。洛阳唐三彩技艺精湛,为洛阳所特有,享誉海内外。它品种绚丽繁多,造型丰富生动,使今天的人们对盛唐时期的经济文化及那时人们的思想追求充满遐思。
洛阳唐三彩之所以享有盛名,是因为它融彩塑、雕刻、绘画艺术于一体,造型浑厚、工艺细腻、形象生动、风格古朴、刀法简练。女俑、骆驼、胡人,品质高雅,色彩绚丽,造型多样,逼真传神;其马短尾丰臀,雄壮奔放;骆驼举重若轻,头颈高扬;武士及镇墓兽则面部狰狞,雄武刚劲。尤其是釉彩使用了我国特有的串联工艺,在烧制过程中,让釉彩自由流动,融化渗透,使釉层厚薄、釉彩深浅,呈现一种巧夺天工的神韵,通过氧化铜、氧化铁、氧化钴等产生一种色彩绚烂、典雅富丽、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唐三彩与其他瓷器的不同之处在于少有日常用具,多是寄托着人们精神追求的艺术创作,具有天然的艺术感染力。上世纪末,洛阳盗墓之风泛滥,众多唐三彩精品被盗运海外,一时成为国际市场陶艺中的翘楚。本世纪初,其精品在纽约、伦敦的拍卖会上多被几十万和数百万美元拍出。在伦敦等欧洲国家古董店的橱窗里,最重要的位置往往摆放着一尊唐三彩制品,以示该店经营品位的高雅。
唐三彩中还有一种素三彩,它不用红色,只以黄、绿、紫、蓝为主要工艺。这种烧制艺术在清康熙时期达到顶峰。目前市场价位从几十万元到几百万元人民币不等。时下洛阳市面上常有以唐三彩或素三彩赝品牟利者,其艺术品位与真品鲜能相近,主要是其胎质粗松、釉色混浊、色釉与胎体结合不自然,颜色俗艳,尤其是精品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思维不是一般作假者能够企及的。
唐三彩的造型艺术及其韵致
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黄色,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而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装饰题材情趣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历史阶段工艺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人们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进一步解放,反映在题材上追求清新自由,以花草植物为主要装饰纹样。它摆脱了商周以来那种拘谨、冷静、神秘、威严的气氛,那美丽盛开的花朵,自由飞翔的禽鸟,翩翩起舞的蜂棘,常见于各种三彩器的装饰上,使人感到自由、舒展、活泼、亲切,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理想。唐三彩注意装饰纹样与器物造型结合的对称,纹样构图与色彩变化相烘托,三彩釉汁随便施于器体,经烘烧和流动后产生绚丽的效果。
装饰手法多样化
三彩器的装饰手法丰富多彩,主要运用了刻花、印花、贴花、划花、堆塑等技法。唐三彩器物上的印花,多饰于模印手制的器类,而贴花则多饰于轮制圆形的器物上。三彩贴花是先将纹样雕塑成型,然后贴在器壁的装饰部位,使纹饰凸起,具有浮雕的艺术效果。
不仅如此,还利用了捏塑手法塑造战袍职带旋起,进而把一个筋肉突起,表情极度夸张,充满超人神力的护法天王刻划得淋漓尽致,生动无比。另外,多种多样的宝相花堆塑纹峨,印模八瓣花纹碗以及划花莲花纹盘,无不惹人注目,引人人胜。
独具风貌的造型形式
唐代三彩艺人匠心独运,把线条引用到三彩陶塑之中,创造出“以线画体,以体托线,线体结合”的独有雕塑技法,使三彩陶塑更富有生命力。唐三彩既是一种工艺美术品,又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无疑也形象具体地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实际上是生活习俗和时尚的写真。例如,人物俑充分把握住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人物的特定情感和特征,使其造塑与衣纹阴线巧妙结合,达到了形神兼备、维妙维肖的艺术效果。那些广袖的女俑,外形优美,衣摺层迭的线条宛转自如,把衣内人体动势巧妙地表现了出来,显得静中有动,飘飘然若云海中之仙女。
陶塑与绘画有机结合
唐三彩的又一艺术特色是工匠们在创造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绘画手法,并把它融于陶塑之中,“塑其容,绘其质”,使三彩陶塑不仅具有立体形象的体积感,而且还具有绘画般的笔墨情趣和色彩美感,从而能够获得“气韵生动”、“迁想妙得”的艺术效果。
在大量的三彩艺术品中,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三彩俑的塑造,是以“写愈”为审美特征,以“写实”为表现手段,再现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表现女俑时,着重突出唐女那种姿态自由,面容丰腆,肌肤细腻,双手纤巧,两足丰柔的形象,以此来显示唐代女性的时代精神风貌。在着彩时,则根据不同人物、服饰“随类斌彩”,达到色彩与造型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因鉴于三彩釉色因“窑变”而流动,不易固定,所以,三彩俑的脸部一般不施釉,而是通过“开相”来完成表现,即涂以白粉,在唇、面颊上加朱红,眼眸、眉睫用里色描绘。洛阳谷水出土的三彩“蓝釉女俑”,身穿黄色祖胸窄袖衣,下系齐胸蓝色长裙,回面庞上施粉色淡彩,朱墨修眉,俊目秀眼,格外俊俏。细柔线条所刻划的颈下横纹,表现出肌肤之丰腆细腻,把唐代女性之美维妙维肖地表现了出来。
唐三彩的过去
唐代生产的唐三彩以其简约的造型和亮丽的色彩,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在唐代,唐三彩已经走出国门,与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那一只只彩色的骆驼,有双峰的,也有单峰的。牵引骆驼的胡俑,高鼻深目,分别来自西域和更遥远的异国。这些骆驼和胡俑,传达了丝绷之路上商业往来的重要信息。唐三彩是唐朝与世界接轨的一个见证,它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同时又以辐射的姿态影响着世界文化。凡是沿着丝绸之路传人大唐的各种工艺技术、奇珍异物、宝相花纹,都成为当时唐三彩再次表现和刻画的对象,无论是造型艺术,还是釉色风格;无论是审美追求还是艺术成就,都显示出一种自然天成的“盛唐气象”。
辨别高仿唐三彩
唐三彩的釉本质上是一种亮釉,刚烧成时光亮刺目,光泽灿烂,百年之后光泽渐退,温润晶莹,釉光逐渐变得柔和自然。唐三彩的釉光根据目前所见墓室出土的器物看,其釉光总是柔和温润的,除了釉面腐蚀严重,否则唐三彩真品不会失去柔润的光泽。大多数唐三彩釉面由于时代久远都会出现只哈利光,它是千年风月留在唐三彩器表的影子,任何仿造者都无法让自己的仿品穿越千年时光。哈利光不管在什么颜色的釉面上都呈现出五颜六色,也不管是在什么样的光线下其颜色也都如此。真品唐三彩器物通体的宝光,恍惚不定,所有的高仿者对这梦幻之光都会感到无奈。
高仿唐三彩釉面的光泽虽也柔和温润,但柔和之中露出灿烂,温润之中隐含贼光,其通体一致的釉光毫无内涵,绝不会出现哈利光。唐三彩的釉虽属低温釉,但仍经800度左右的温度烧成,釉面仍有相当硬度,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釉质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哈利光是釉质老化后釉面分子发生质变,经光折射之后产生的特异之光。高仿三彩釉表在光的照射下,虽偶尔也可以见到淡红、浅绿等色,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仿品中的颜色是固定在釉里的,而真正的哈利光是漂浮于釉表的,并且是五颜色六色的,而仿品的颜色通常是一两种。真品的哈利光用一般的照相机可拍摄到,而仿品的光则拍摄不到。所以,有无哈利光是鉴别真假唐三彩的一个过硬的标准。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唐三彩都有哈利光,所以不排除没有哈利光的三彩器也属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