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高校职称评聘的自主权?11月2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发布会,通报了《高校教师职称自主评聘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了解到,在教师职称评聘中,高校不得将是否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聘的限制性条件,目的就是破‘五唯’,让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不焦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巩悦悦
允许越级申报评聘
探索实施专家举荐制
《管理办法》指出,注重多元评价,制定高校职称评审的指导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自主评聘的首要条件,突出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岗位业绩贡献,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开展以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代替量化评价,以“科学研究全周期评价”代替定期评价,鼓励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鼓励高校教师“十年磨一剑”。
“创新海外人才评聘标准,在海外取得的业绩可作为评聘的参考依据。”省人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周春艳介绍,《管理办法》创新高校人才评价方式,建立重点人才绿色通道,打破高校人才评价“一步一步爬台阶”,允许越级申报、评聘。同时,探索实施专家举荐制,多元评价人才。
如何保障高校职称评聘的自主权?周春艳指出,用什么人,怎么评价人,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管理办法》全面厘清政府部门与高校的职责边界,充分尊重高校的发展实际。”周春艳说,规定由高校自主组建职称评聘委员会,负责制定本校自主评聘工作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聘委会的成员和下设机构组成人员,由本校的负责同志、学术委员会成员代表、院(系)和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同行专家以及教师代表组成,确保由“自己人”行使评聘权。
彻底改变“一评定终身”
实现能者上、庸者下
《管理办法》如何激发和保障高校教师的创新创造活力?“支持和引导高校通过自主评聘,将有限的岗位资源、薪酬资源向创新领域倾斜,引导教师向创新领域集聚,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省人社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钟建军介绍,“双创”期间,教师在高校继续享有参加职称评聘的权利,真正让他们创业更专心、创新更安心。
钟建军指出,营造富有竞争力的用人环境,是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的关键。《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高校教师职称实行聘期管理,按照“以岗定职、岗变职变”的原则开展自主评聘,根据聘用岗位对应取得相应职称。也就是说,高校职称实行评聘一体,彻底改变了以往“一评定终身”,实现能者上、庸者下,进而引导广大教师根据自身能力水平和发展定位,自主选择最能发挥特长优势、最能实现个人价值的岗位参加竞聘,充分激发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起能上能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此外,《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高校要制定科学合理、分类分层的岗位评聘标准,坚决防止“一张卷子考所有人”。“支持高校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评价主体,拓展评价方式,鼓励探索专家举荐制,努力把最优秀的人才用最合适的方式评出来。”钟建军指出,支持高校建立重点人才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服务国家、省重大战略需求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重点人才,予以倾斜,引导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
不得将海外留学经历
作为职称评聘必要条件
众所周知,评价标准是人才评价的风向标。省教育厅在指导高校制定教师职称自主评聘标准中,又是如何破“五唯”,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处长马希军指出,坚决克服教师职称评聘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在教师职称评聘过程中,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能以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要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评价教师研究本身的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不能“重数量、轻质量”。高校要结合实际建立各学科高水平期刊目录和高水平学术会议目录。对国内和国外的期刊、高水平学术会议发表论文、报告要同等对待、一视同仁。
“在教师职称评聘中,不得将是否拥有海外留学、访学经历作为职称评聘的必要条件,不得简单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得将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聘的限制性条件,目的就是破‘五唯’,让教师静心教学、潜心育人、不焦虑。”马希军说。
此外,还要增加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标准制定、决策咨询、公共服务等评价的权重,目的就是引导高校教师,尤其是职业院校教师,多出科研转化成果,服务产业发展。
马希军强调,对基础科学领域,探索开展以同行评议的定性评价代替量化评价,以“科学研究全周期评价”代替定期评价,其初衷就是让教育回归初心,让教师回归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