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任平生(芝罘区)
又到七夕,情侣尚未动,商家已先行。经过商家孜孜不倦地努力,七夕节终于成了西方情人节的中国版。满大街的大喇叭里传来七夕倾情优惠、挥泪大甩卖的促销信息。商家们摩拳擦掌,准备借着这股爱的旋风狠狠赚上一把。 我想很多人从小就听说过牛郎织女七夕鹊桥会的传说,唯美的爱情故事留下了美好的童年印象。前几日齐鲁晚报人文版曾刊发过关于七夕的文章,作者儿时在葡萄架下听奶奶讲牛郎织女传说的情节温馨可读。可不知道从何时起,七夕节就莫名其妙地被冠之以“中国情人节”的称号,这其中最大的背后推手自然便是商家。 在古代,“七夕”是一个弥漫着淡淡的悲伤气息的日子。它不仅不是情人节,恰恰相反,它使人产生生离死别的感伤,这在古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表现。可当代的商家才不管什么真正内涵,真叫做“有奶便是娘”,出于营销策略上的考量,选择“中国的情人节”这一主题,自有其利益驱使的内在动力。 话说回来,商家借助传统节日平台,适时推出“浪漫经济”,既让爱情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又为扩大内需,繁荣消费市场,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可谓是一举多得,本无可厚非。但不得不说,对那些标新立异、花样百出的“浪漫经济”,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七夕节本应该是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可如今却彻底沦为了西方情人节的翻版,遭遇了各式各样促销活动的狂轰乱炸。 何止是七夕节,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已经被剥离了原有的历史韵味,变味的传统节日背后是文化内涵的流失。如端午节“屈原投江”的故事,就蕴涵着爱国主义精神;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寓意团团圆圆;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健康长寿。令人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还没有被潜心开发、包装,使其转化为文化消费商品。 七夕节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渗透着丰富的民俗、文学、美术、戏曲等方面的精神内涵,理应得到很好的保护。因此,对于像“七夕”这样的民族传统节日,我们现在首先要做的,恐怕不是单纯地在原则上进行争论和呼吁,而是真正地继承传统,实实在在地过节,而且过出“中国味道”。 留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让传统节日焕发生机,既要充分认识到节日的真正内涵,更要充分拓展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避免陷入“热闹的七夕节,冷清的传统文化”的怪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