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柳编的故事该怎样“编”下去 |
虽获封“省非遗”,但草柳编产业后继无人、销路不畅,面临瓶颈 | |
- 2013年08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周培林介绍,一个簸箕需要编近一天的时间。
记者 王震 摄 | | ▲周培林在家中展示自己的柳编成品。
记者 王震 摄 | | ◥周培林在自己不足5平方米的“工作室”制作柳编工具。
记者 王震 摄 |
|
本报记者 李孟霏 一根细细的柳条,经过一次次折折弯弯地巧编,形成一件件形态各异的器具。这是独属于草柳编的魅力,也是文登市高村镇二甲村的独特标记。2013年5月7日,山东省文化厅公布了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甲村的草柳编上榜,但该村村委会主任周建顺喜忧参半,喜的是山村深处的手工技艺得到了认可,忧的是村里还会这手艺的村民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四旬。 辛苦编制 成就独特技艺 7月18日上午,高温尚未来袭,但天气仍有些闷热,在一间不足5平方米潮湿阴暗的屋子里,65岁的周培林正在熟练地编制柳条。“正在编一个簸箕,得大半天的时间吧。”周培林说,湿着的柳条最好编制,因此他们编柳条的时候必须选择阴暗潮湿的环境,“得有35度左右吧。” 在周培林院子里的厢房内,200多个形式多样的柳编制品把屋里塞得满满的,这些都是年后他一次次巧编出来的。“一共编了300多个,卖了100多个,现在是淡季,不太好卖。”尽管行情不太好,但是周培林的闲暇时间还是会用来编制柳条,“卖不出去就存着吧,毕竟这也是一份辛苦。”这些出自周培林之手的编制品多为框子、簸箕、箢篼等,以实用为主。 在周培林的屋后,70岁的周中旭也在忙碌着。从20岁就开始接触草柳编的周中旭,对这项技艺再熟悉不过了,而他工作的场所也是一间5平方米左右的潮湿屋子。“干了一辈子,丢不下舍不得,刚开始跟着别人学,后来自己慢慢掌握了一些手法,60年代生产队那会,这就是我们的副业,当时我们做的东西样式很多,现在干的人少了,样式也少了。”周中旭一边做手编一边说。 难以为继 面临失传 周培林说,村里现在年纪最大的草柳编艺人,名叫周培芹,今年已经82岁了,由于年纪比较大,他现在很少编制柳条,“除非有客户相邀,一般不轻易出手。” 在村子的北头,记者辗转找到了周培芹老人的家,“他出去玩了,这一年都没人订货了,不好卖啊。”周培芹的妻子孙老太说,他们的孩子都在外打工,没人愿意继承老父亲的手艺,“费时费力,挣得不多,谁爱干啊。” 而周建顺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柳编需要的柳条从外面批发来是10块钱左右一斤,编制一个30元的簸箕需要一天的时间,一般要用掉一斤柳条。这样算来,做一个簸箕的利润并不高。 既然柳条成本费用过高,为什么不自己种呢?“柳条的种植一般需要定期管理,修剪枝条等等,挺费人力,此外,一般两年之后,柳条才可以成材,得不偿失。”周培林指着屋后稀稀拉拉的几棵柳条树说。而目前,村里几位编制者所用的柳条都是从临沂批发而来,“一斤10元左右,得凑够一定的斤数人家才来送。” “这是二甲村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周围只有我们村的人会,解放前后,家家户户都编柳条,现在满村子里剩了不到20户,而且多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周建顺的话语中透出了无奈。 力不从心 销路挺迷茫 升、筐、篓、簸箕、笆斗、柳条箱……在二甲村柳条编制户家中,这些都是最常见的制品。 孙玲是在威海小商品批发市场做批发的生意人,每半年的时间,她便会到二甲村收购一次,“也是越来越不好卖了,比如柳编的簸箕,现在很少人用到。” 此外,柳编的东西也耐用,不用频繁更换,“一些小筐买一个就能用好几年。” 而像孙玲这样的小商贩,却是这些柳条编制户的主要客户。“他们来得时间不一定,收得不多,年后我编制了300多个,才卖出去100多个。”周培林说,对这些编制品的促销,他们仅限于赶集的时候零售,“但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自己很被动,几乎全靠商贩来收了。” 费时费力,替代品增多,这些不仅增加了制作的成本,也导致了如今草柳编制品的价格低廉。 “现在想开发一些新的项目,比如说编制一些旅游纪念品,像花瓶、纸巾盒等等。”周建顺说,他一直在想着能否成立一个合作社,但掌握新技术和资金周转是他面临的大问题,“老年人基础最好,但是接受能力不是那么前卫。” 此外,令周建顺担心的是,即便新产品开发出来了,如何销售、往哪销售都是问题。 寻找传承者 盼有企业对接 “能耗低、无污染、收益多、对生产条件与场所要求不高,这些都是草柳编适合于农村家庭作坊生产的要素。”文登市文化馆一位负责人介绍,尽管现在面临传承、售价等一系列问题,但是这项产业仍然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只是缺了目标和方向。 “正在琢磨合作社的问题,毕竟现在有了名气和荣誉了。”周建顺告诉记者,他的第一步计划是选出一些比较有经验的老艺人,组成培训班教授青年人技艺,“先有学习的人了,才能谈得上技艺。” 此外,他也在积极联系一些企业,“给他们开发符合企业特色的产品也好,借助他们的标牌走向大市场也好,我总觉得我们的事儿有前途。”
他山之石: ■临沂市是全国柳编产品的主产地之一。 在临沭、郯城、河东、莒南等柳编生产大县,几乎每家都会编织柳制品且经验丰富。此外,一些企业也助力了柳编产业,全市200名以上员工的企业就有80多家,而员工中编织经验在10年以上的人数超过60%,有效保证了产品质量和档次。 当地的柳编织品已经由最初的一般日用品发展到家居用品和宠物用品,花色多样,基本能够满足国际市场的需要。 ■滨州市博兴县草柳编业基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以本地公司为依托,以湖滨镇为基地、辐射周边10多个乡镇,通过“广交会”争取业务,基本生产流程为:组织样品——与农户签约放货——编织——交货——验收装箱。公司按约定价格一次或分次付货款,原料采购、编织加工等费用由农户承担,如果遇到订单竞争激烈,公司为保证货源,也会预付加工户10%——30%的定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