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春节食俗
2014年0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邹昌宏
  
  爆竹声声辞旧岁,每逢佳节胖三斤。
  春节对于游子,是阖家团圆的日子;对于老人,是尽享天伦的日子;对于孩子,是玩乐疯闹的日子;但对于吃货,这绝对是大快朵颐的曼妙时光。忘掉了旅途奔波的辛劳,抛却了家里人催婚的烦扰,“年”作为一个节日,绝对可以在吃货们的脑海中具化成一道道可口的食物。说起这个节日的来历,传说里说是为了除掉叫“年”的怪兽,但抛掉传奇色彩,细细推想,我们的祖先岂不是也想在没有什么农事生产的冬季,借着这样的一个机会来改善一下生活吗?
  所谓“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相比于鲁西人的好“玩”,胶东人更重“吃”,不然也有点对不起“鲁菜之乡”的名号。也正因为如此,胶东人格外重视灶王爷。二十三是农历小年,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这时就要摆上瓜果贡品,恳请灶王爷在给玉皇大帝做“年终总结”的时候多说点好话,保佑全家人平安幸福。这一天,标志着年节准备的正式开始,年货也要忙着置备了。
  胶东靠山临海,有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年货也素来以丰富著称。在传统的习俗里,鸡和鱼不能缺,鸡代表“吉祥如意”,鱼代表“年年有余”,在饮食的背后是对自己家人美好的祝愿。
  二十八是过年的重头戏,这一天要开始发面蒸饽饽了。大枣饽饽是烟台的特色,一个足有一两斤重。蒸饽饽的时候,全家老小要齐上阵,选几袋上好的白面,然后做成大面团进行反复揉搓,接着,便在表面上用手小心地挑起一个“面鼻”来,将切好的红枣插入其中。除了大枣饽饽之外,还会生产些“副产品”,像是莲子型的,鱼型的饽饽。在些更传统的习俗里,会把面团剪上尖刺,做成“小刺猬”,放在窗台,意味着“招财进宝”。
  到了二十九,煎炒烹炸全都有。海边的人离不开鱼,胶东人过年都会准备两种鱼。一是炸刀鱼,刀鱼就是带鱼,长长扁扁的,把它切成块,再包上面芡,就可以入油了。另一种是熏鲅鱼,将鲅鱼切片,用调料泡上一晚,第二天就可以下锅炸了。熏鲅鱼是红褐色的,外酥里嫩,透着一股酥香味。
  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吃起了饺子,但饺子馅却大不相同,可以说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无所不有。年三十的饺子还会包上红枣和硬币,吃到红枣意味着“鸿运到顶”,吃到钱就代表着“财源滚滚”。除了饺子,另一道必须做的菜叫“隔年菜”,隔年菜不是特定的某道菜,任何菜都可以肩负起这项工作,但比较多的,还是用白菜,猪肉,粉条,海带,排骨等熬成的一大锅炖菜。有个有趣的说法,说初一初二女人是不下厨的,但男人又做不好菜,于是便提前做好,到时候让男人热热就好了。不知这种说法的真假,可“隔年菜”却成了胶东的特色,借着“隔年财”的发音,同样预示着新的一年的美满与富足。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