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田打工农民转型当工人
全家外出打工,节后补过团圆年
2014年02月10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过完年,农民工又开始返城打工了。 本报记者 李运恒 摄
  读者编辑:李登斌 年龄:60岁 职业:退休职工
     俗话说“欠钱不能欠过年,好还才有好借”。春节前后,要账的开始走家串户要欠款,却几乎无果。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村的消费水平越来越高,靠地吃饭的生活方式逐渐负担不起一个家庭的开支。农民开始脱离土地,外出打工,农民转型当工人。
  本报记者 王茜茜

走了四个村子,仅要回380元
  北一村是滨州市惠民县清河镇的一个老村子,坐落在黄河脚下,村民一直以种地为生,几乎没有副业。也因为农村家家户户都拥有土地,从2010年起,家住北一村的张桂娥就开始在镇上做农资种子生意,每到年底,张桂娥便会走家串户去结清这一年来赊下的账。
  今年1月26日,一吃完午饭,张桂娥便拿好记账本,骑上三轮摩托车,挨个村子去要账了。从下午一点半到五点,三个半小时内,张桂娥走了四个村子,敲响了近百家农户的门,却仅要回了380元,剩余的欠款还有约两万元。
  “最近这两年,受灾比较严重,家家户户收成都不好,有的农户一年下来,连本钱都收不回来。地里挣不着钱,他们欠下的钱自然也不好还。”张桂娥一边对着账本查看欠款,一边说。
  据张桂娥介绍,镇上的另一家农资站,仅2013年一年就有近20万元的欠款没有收上来。“现在,做农资生意的一般都是贷款经营,如果欠款收不上来,老板不仅要还贷款本金,还要多承担一部分利息。”张桂娥说,她的弟弟就是在贷款做农资生意,除了银行贷款,还有农村散户借贷,从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九,每天都有上门要利息的,仅六天便偿还利息2万多元。
三口在外打工,过年仅在家两天
  2月8日下午,我接到齐鲁晚报·今日滨州记者电话:“明天下午2点来《今日滨州》编辑部,体验做报纸编辑工作。”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
  次日下午,我按时来到报社。虽是节后上班的第一个星期日,可编辑部的同志们却早已忙得热火朝天。特别是燕晓光编辑,认真细致给我们讲解编辑知识,逐字逐句地和我们一块审稿校对,还手把手教我们排版流程。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超过了下班的时间,但编辑、排版工作仍在继续……记者笑着对我们说:“加班对于我们来说是常事啊!”编辑工作非常紧张,虽然耽误了吃饭、休息,但我从校对、编辑、排版等一系列工作中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一份看似简单的报纸,却包含了他们大量的心血。这次经历不仅带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周末,而且让我过了一把当编辑的瘾!
  今年57岁的周平(化名)已经在外打工一年多了,从2012年10月份开始,一家三口就都去东营打工了。周平和儿子在广饶县的一家工厂里上班,55岁的妻子在东营的一家电影院里做清洁工。
  因周平的儿子“闪婚”后不到一年就“闪离”,家里欠下了一大笔债。常年靠种地为生的周平一家,眼看着微薄的收入已负担不起债务,便决定一家三口外出打工。“全家不到五亩地,正常年份也就挣五千多元,更何况这两年收成不好,几乎是白忙活。”周平说,现在全家打工,一年下来就能挣4万多元,而且每天也不算累。
  周平一家常年在外,回家的次数很少,2014年春节,一家三口也没有在家过年,仅正月初四和初五在家待了两天,和兄弟姐妹、女儿、女婿一起过了个迟到的团圆年。
  四十多岁的王刚(化名)和妻子在惠民县李庄镇的一家绳网厂上班,每月两个人总共能拿到7000多元的工资。“因为离家近,每天骑着摩托车上下班,所以除了中午的饭钱和来回油费,基本没有其他花销,比在家种地强多了。”王刚说。
  “现在大部分农户的地里都是夏季种玉米,冬季种小麦,机播机种,不用投入太多劳力,一年下来,花在地里的时间连半个月都没有。”张桂娥说。据了解,目前北一村除了老幼在家,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而靠地吃饭的农户已经很少了。
传统鞭炮遇冷 电子鞭炮走俏
  春节假期已经结束,放鞭炮的高潮也已经告一段落。由于近年来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放不放鞭炮、放什么鞭炮引起了市民的广泛关注。
  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惠民县最大的一家烟花爆竹销售中心了解烟花爆竹的销售情况。“明显能察觉出来今年的烟花爆竹不好卖了”,这家销售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明白记者的来意后摇着头说,“你看,我这里还有这么多存货,仓库里还有。这要是在往年,基本上都卖空了。本来就对今年烟花爆竹遇冷情况做了些准备,特地少进了货,可还是剩下了这么多。一些大型的鞭炮烟花实在是不好卖,小礼花、手持烟花卖得还稍稍多些。”
  市民烟花爆竹燃放多少,环卫工人们深有体会。“今年烟花爆竹燃放所产生的垃圾不及往年的一半,我负责的这条街道初一打扫了2车多就基本干净了,而往年要4-5车左右。初七商户开门所放的‘开门炮’我打扫了一车半,往年大概要3车。”环卫工人张洪祥告诉记者。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燃放烟花爆竹传统观念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在传统烟花爆竹销售遇冷的同时,新兴鞭炮在网上开始热卖。记者在网上输入电子鞭炮后,显示出了一大批卖家,销售情况普遍不错。家住惠民县城的王女士,就为孩子准备了一份特殊的新年礼物——电子鞭炮。“2013年雾霾牵动着我的心,过年我特地在网上为孩子买了电子鞭炮,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也很安全,只要打开电子鞭炮的开关,它就能模拟真实鞭炮的声响。往年家里都要买几百元的烟花爆竹,今年都没买。”王女士拿起电子鞭炮向记者展示起来。
本报记者 王文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