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慈医院干部保健科副主任魏陵博:
夏末秋初养脾时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本报记者 杨林
  自本期开始,本报推出《名医荐方》这一栏目,将不定期邀请岛城名医与您共话健康,本期邀请到海慈医院干部保健科副主任魏陵博,魏主任曾著《养生治病那些事》一书,对养生和保健有着很深的造诣,夏秋交际之时,也是养生保健之时,魏主任将与读者分享养生和保健的那些经验事……
  魏陵博介绍,夏末秋初正是养脾的好时候。“立秋处暑,上蒸下煮”,此时中医称为长夏季节,最该调养的是脾脏。从五行配属季节来讲,木火金水配春夏秋冬,春夏属阳肝心当令,秋冬属阴肺肾当令,而夏末秋初是天时从阳入阴的时节,时序居中,故而五行属土,为脾所主,称为“至阴”之脏,至阴者,从阳而至于阴也。如果此时不调理脾胃,人体就不能顺利地燮理阴阳。
  脾胃最怕湿邪,如何防治湿热伤脾。魏陵博认为,首先忌过度贪凉饮冷。虽说热在中伏,但此时感受寒湿之邪的人特多,因为气温高,皮肤汗孔开泄,再暴露于空调风扇之下,风邪易从皮毛而入,湿邪被逼入里,出现发热腹泻等胃肠道感冒的症状;夏季皮肤血流丰富,用以散热,胃肠道血运欠佳,消化力弱,如摄入寒冷或难以消化之品,则会出现痢疾拉肚症状,所以此时应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其次,最好穿纯棉衣服,并勤换洗。桑拿天汗难以出透,所以最好穿易吸汗的衣服,纯棉衣物价廉透气,为上乘之选,最好穿得宽大一点。《黄帝内经》有这样一句话,叫做:汗出见湿,乃生痤。意思是出了汗以后没有擦干老是湿漉漉的,就会发生痤疮(即粉刺),痱子,这是有道理的,大家可以看到,夏季阴雨连绵时像湿疹、脚气等疾病容易复发,局部瘙痒流黄水,就是湿热的特征。
  第三,中医理论认为肌肉属脾所主,沾湿淋雨必伤肌肉,进而出现肌肉痿弱无力。去锻炼时人们会出一身痛快淋漓的大汗,或工作一天出一身辛苦劳碌的臭汗,此时应先温水洗浴,并以干毛巾擦干后再吹空调风扇,才会有很好的降温效果。汗后淋浴,易得筋肉拘挛之病,《黄帝内经》对此也有记载: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驰长。软短为拘,驰长为痿。意思是湿热伤及肌肉而不能解除的话,筋脉就会萎软短缩,导致痉挛或瘫痪。
  第四,长夏宜食芳香渗利之品。芳香可以化湿醒脾,例如芹菜、香菜、茴香苗等;渗利可以使湿邪从小便而去,例如薏米、绿豆、红小豆等。值得一提的是绿茶,气味芳香,可以补液利尿,祛暑清心,喝到汗出透,尿色白,口不干,大便通,则脾胃湿热俱去,心肝郁火全熄矣。
  如果本身脾胃虚弱,则应用一些色黄味甘之品,例如中医健脾的药物均炒黄,像焦三仙,就是山楂、麦芽、神曲炒黄,其他还有黄芪、炒白术、党参、木香都是色黄有香气的中药,能起到健脾止泻的作用。
  第五,健脾应首戒苦思。思则气结,影响食欲,心想事成也行啊,最怕力所不及,譬如非得想写出盖过李白杜甫的诗歌,恐怕是没那个才情,徒伤气血;再譬如张生西厢待月,茶饭不思,形销骨立,成所谓“相思病”。所以古代三伏天也休息,不办公,我们在这桑拿天里也得悠着点。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