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古树 别光说不做
2014年08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冯燮
  在薛城区常庄镇何庄村,有一株古槐经考古学家鉴定,距今已有1800余年历史,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的树龄最长的国槐。为了保护这棵国槐,何庄村村民曾自发捐款为国槐搭建石栏和围栏。如今,村民呼吁有关部门能够拨付资金保护这个千年文物。(《齐鲁晚报》8月5日报道)
  古树名木和古建筑不同,它是动态的历史,是“活文物”,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生态、科学、历史等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是稀缺性资源,是无法复制的财富。
  这棵国槐虽历经1800余年,仍苍劲挺拔,虬枝盘曲,苍翠欲滴,在国内十分罕见。既然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有关部门就应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尽管村民自发捐款数万元,为千年国槐垒砌了汉白玉石栏,并搭建围栏支撑国槐树干,同时还有专人负责看管、养护,但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按说对古树的保护工作是有关部门的分内之事,不但要做,而且也应该做好,可是我们担心,仅靠村民自发地保护,一是资金有限,二是技术跟不上,三是持续性存疑。因此村民希望政府相关部门能够给予相应的政策或是资金,更好地保护这个千年文物,不是没有道理的。
  现实中类似现象还真不少,发现一棵古树,有关部门仅立一个“重点保护”的牌子了事,既没有相应的保护方案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等到古树被盗伐或被破坏了,才报请公安机关侦察、破案,这方面的教训的确太沉重了。
  历史只能保护,不能重现和再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完善古树的保护机制,有关部门更要切实负起责任,从而将古树的普查、数据采集、建立健康档案,并完善保护方案,这一系列工作做细做实,让古树安全、健康地生存,这才是根本。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