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
在遐园漫步,最突出的感受与感慨是它的选址与建造,真会选,也真会建!城市的气质与品位靠什么打造?靠GDP或高楼大厦?那很容易成为文化沙漠,你还得靠文化味儿!
说来惭愧,在济南住了近三十年,猛不丁听到遐园、奎虚书藏,居然毫无概念!但一说老山东省图书馆,就有点印象了,可也从没进去过。为写此小文,有个直观的感觉,我专门跑了一趟大明湖,去遐园转了转,一逛吃惊不小:你觉得这才是图书馆的模样、文化单位的位置!
遐园在大明湖西南侧,被称为“济南第一标准庭院”。先前我以为这座庭院是北方式的,实地一看才发觉,它的布局和建筑气质竟然带有浓厚的江南气息,看过介绍方知晓,原来它就是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而建的。
遐园的所在,真的是好美。进得门来,迎面假山作为障景,顺势延至院南侧,山势陡峭,巨石嶙峋,沿石径蜿蜒登上山顶。但见花藤穿架,间以马樱绿竹,青翠沁人,可以领略到“重重叠叠山,弯弯曲曲路,丁丁冬冬水,高高下下树”的园林景色……浮躁的心态,一下沉静了许多。所谓饮水思源、睹物思人,你就不能不想到它的倡议者与创办者。
遐园的出现,得益于湖南人罗正钧。纵观近现代教育史,他同样是值得浓墨重彩书写的人物。
1903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奏立学校司,电调办学。罗正钧建议:“教育贵普及,应该以中小学堂为本;然必先造就师资,而后中小学能刻期举办。”中国的师范学堂之所以能够创办,正是因为罗正钧的建议。
也是这个缘由,袁世凯奏请破格任用罗正钧负责天津的教育,之后担任山东提学使。“提学使”,虽然可以近似地理解为教育厅长,但不受地方巡抚的节制,与总督、巡抚平行,与布政使、按察使等同。简单点说就是,在任期间按钦差大臣礼遇。
“时山东全省,仅省垣有师范学堂、高等学堂各一,而图书阙,规制简。”罗正钧于是依照在天津时的经验,先从整饬师范学堂入手,厘定课程,礼延良师。经过一年的努力,“自省垣以及各府州县之中小学堂,次第成立,一如直隶。”于是广购图书,以创办山东图书馆。1909年,遐园终于建成,取《诗经·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之“遐”字,罗正钧亲题“遐园”二字为门匾。
遐园不仅仅是图书馆,还是博物馆。
当时,日本人有购运嘉祥、肥城诸县汉画像石以过济南者,正钧叹曰:“吾国艺人之瑰宝,何可为外人有!”截留不许出境,并在图书馆内附设金石保存所。所谓:“士子摩挲古物,亦以发思古之幽情也。”
罗正钧的结局有些令人唏嘘:辛亥革命发生时,他认为是“国难”,隐归故里。革命成功,袁世凯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重新起用他,结果给他发电报也不应,派人专程去请,也找不到他。无论如何,他是一位真正的文人。
图书馆对于现代人而言,似乎再寻常不过,但一路走来,却又是另一种极端艰难、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
以遐园所仿照的建筑模本“天一阁”为例,太平军进攻宁波时,小偷趁乱拆墙盗书;到了1914年,一个姓薛的盗贼几乎偷走天一阁一半珍贵书籍。最终,大部分被抢救回的图书又毁于日本侵略者的炸弹之下。遐园同样未能免遭刀兵,1928年,日军炮火轰击城区,遐园馆舍和藏书、文物遭到严重破坏。1934年,山东省政府拨款5万元筹建新藏书楼“奎虚书藏”,但时隔两年,日军进攻济南时“奎虚书藏”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大至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城市,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过程何其不易!
在遐园漫步,最突出的感受与感慨是它的选址与建造,真会选,也真会建!城市的气质与品位靠什么打造?靠GDP或高楼大厦?那很容易成为文化沙漠,你还得靠文化味儿!
城市建设的文化味儿是什么?以我一个外行人看来,就应该是遐园的样子:有亭台楼阁,有湖光山色,有曲径通幽,有树木葱茏,楼也不是工业化的“变压器”或“火柴盒”,而应是红墙碧瓦。还有它的位置,是中心方位,居民容易和方便去的地段,而不是偏远地带。当然还有它的内涵:藏书!不免就想到一个故事,上海刚解放的时候,陈毅市长召集各部门开会分房子,他让时任文化局长的夏衍先挑。夏衍还谦虚,在那里推让,陈毅就说,让你先挑是想证明,解放军进城,共产党坐天下,我们最重视什么,也让居民看看我们有没有文化、懂不懂城市管理与建设!
将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房子,做文化的事情,确实不单是工作的需要,更是城市建设有没有品位的重要标志。你将稍稍有点特色的建筑拆了,建成“火柴盒”或“变压器”;将文化设施弄到偏远的地带,让人们去不了或不方便去,你的品位在哪里?
博尔赫斯说,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对于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挨近图书,我还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
这个遐园,就该是天堂的模样了吧?如同书籍不会消失一样,遐园也不会再被拆掉了吧?时下电子书似乎正在代替实体书,但我相信总还有很多人宁愿一页页翻开书本,也不愿用鼠标点来点去读电脑屏幕的。正如图书馆终要有图书馆的味道与沧桑,书同样需要些纸香与质感。因为遐园,我愿意常来走走;因为“奎虚书藏”,我愿意常来体会那些书页掠过指间的感觉。
(本文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