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三江源”
2014年12月10日 来源:
齐鲁晚报
【PDF版】
□林少华
三江源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然生命体的源头,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命体、文化生命体的源头。因此,我们应该视之为圣地,应该心存敬畏与谦卑,应该让她好好休养生息。
作为“中国江河流域自然与人文遗产影像档案”的第一部,青岛出版集团前不久推出了十卷本《三江源》大型系列图书,日前在人民大会堂为此举行发布会。我有幸赴京躬逢其盛,聆听了73岁高龄的图集摄影家郑云峰先生致辞时以哽咽的语声说出的四个字“我爱她们”——爱三江源地区神圣的自然景观与历史遗存!全场人听了,无不为之动容。我也一时不能自已。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会后,晚宴上,当主办者临时要求我“代表青岛”讲几句时,我缓缓走到记者们集中的宴会桌前,说了下面这样一番话:
“趁此机会,我想冒昧地向各位媒体朋友提个建议。那就是,从今往后,能不能少做一些推销冬虫夏草的广告?近年来三江源的广为人知,不是因为别的,主要是因为铺天盖地的冬虫夏草商业广告。广告刻意强调冬虫夏草来自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无需说,任何人工活动尤其是挖掘式采集活动都有伤害性、破坏性。而今天这套三江源图书告诉我们,三江源生态系统十分脆弱,并且已然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伤害,甚至是触目惊心的伤害。可以认为,三江源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然生命体的源头,而且是中华民族精神生命体、文化生命体的源头。因此,我们应该视之为圣地,应该心存敬畏与谦卑,应该让她好好休养生息,而不应该把她和商业利润、和舌尖联系起来,使之沦为舌尖上的三江源。一句话,三江源怎么珍惜、怎么保护都不过分。
“我以为,郑云峰先生和青岛出版集团这套三江源大型图书最了不起的价值、意义就在这里,就在于唤起我们的这种良知、这种悲悯情怀和环保意识,而这显然需要媒体朋友的支持。拜托了!”
讲毕,记者鼓掌,大家鼓掌。返回座位,郑云峰先生连连点头,出版社老总竖起大拇指。这当然不是为我,而是为三江源,为把三江源从“冬虫夏草”这个诅咒中解救出来。四川大学一位研究藏学的教授补充说,虫草只能生长在3800米以上的高原,并且要有足够厚的植被和充沛的雨水,缺一不可,生长条件相当特殊,因而十分有限,须倍加珍惜。然而至少青海有三个县把滥挖虫草卖虫草当成发财手段。每年五月前后,那里车来人往,热闹非凡,哪里谈得上保护?连节制挖掘都无从谈起!如今冬虫夏草已经发展成了巨大的利益产业链。“媒体再不能助纣为虐了!”这位早已不年轻的教授激动起来。“其实虫草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如果真那么神乎其神,那么采虫草的藏民为什么自己不吃?在藏药里面,虫草只是一味入药的草药罢了!”
言外之意,冬虫夏草是商家联合媒体制造出来的“奇迹”。是啊,藏民自己为什么不吃?一如太上老君不吃自家九转炼丹炉炼出的灵丹而专门用来忽悠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说极端些,时下虫草简直成了少数城里人的救命稻草,忽而煮着吃,忽而泡着吃,忽而含着吃。若吃人工培植的倒也罢了,那东西随你怎么吃,哪怕如孙猴子偷吃太上老君灵丹那样一扬脖把葫芦里所有灵丹都倒进喉咙也悉听尊便,问题是广告鼓吹非吃三江源的不可。也巧,回程途中翻看飞机前排座位椅背上的机舱杂志,整页虫草广告赫然入目,竖排通页标题:“全国虫草看青海 青海虫草三江源”。左下端是几行小字:“三江源——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在这片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孕育着神奇稀有的世界珍宝——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的价值,以天然本质为贵。三江源独特的生态系统,孕育出的虫草品质纯粹,营养丰富/建议食用冬虫夏草时,选用野生虫草……”不厌其烦,喋喋不休。总之一句话,虫草非吃“三江源”不可——“舌尖上的三江源”已不是虚拟语气,而是正在日夜硬化加固的冷酷事实。
无独有偶。还没等我回过神来,下飞机走进空港大楼又碰见了“三江源”,碰见了冬虫夏草。这回更大,一面墙。虫草被装在瓶里,成了片剂——“虫草可以含着吃!”
吃、吃、吃,就知道吃,都吃到三江源去了还吃……我一边气恼地在心里嘀咕着一边前行。这时,耳畔再次响起了郑云峰先生哽咽的语声:“我爱她们!”眼前仿佛出现老人晶莹的泪花……
(本文作者为著名翻译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