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何冠奇老师
2015年06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赵明通 

  惊悉何冠奇老师不幸去世的噩耗,心中如五雷轰顶。在悲痛不已的同时,我也想起了我与何冠奇老师的不解之缘。
  我是一个最普通的、生活在最基层的京剧爱好者,何冠奇老师是国家一级导演,著名京剧编导、演员,原烟台京剧院业务院长,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我们相差如此悬殊,但我对何老师非常熟悉,甚至我们还有过近距离接触。
  我第一次“认识”何冠奇老师,是在二十多年前的烟台电视台上,他在烟台大学的课堂上给学生演讲京剧知识。他那特殊的有些沙哑的声音、特有煽动力的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在电视台上就经常看到他了,因此对何老师也就有了一些了解。何老师生于1939年,北京人,10岁时以少先队员的身份参加了北京的开国大典,中国戏曲学院第一届本科毕业生,集编、导、演于一身,写出过以焦裕禄事迹为题材的著名京剧剧本《风雪探亲人》,编导了著名新编历史京剧《甲午恨》。1970年调入烟台京剧团并定居烟台,退休后与夫人宋艳玲(也是著名京剧演员)双双被聘到上海戏剧学院教学,以后正式退休又住回烟台。正式退休后,仍不遗余力地进行京剧的演出、教育、普及等工作。可以说,何老师把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京剧事业。
  作为一名京剧爱好者,我非常崇拜何老师,总想有机会见他一面。虽然我们同属烟台地区(当然何老师身居烟台市区,我居住在偏僻的农村),相距也只有一二百公里,但由于自己不善交际,再感觉我们之间的身份差距太大,所以一直没有主动去见何老师。
  机会终于到来了。2011年5月29日,我听说,何老师将率领团队于这天下午到离我们村十几里地的东山村进行演出。我毫不犹豫地骑车提前来到演出场地。我问工作人员:我可以见一见何老师吗?工作人员回答:完全可以!我没有想到会这么容易!我在村委办公室里见到了何老师,我激动地心将要跳出来,我眼前的何老师,同在电视里见到的完全一样!我很高兴我带来了笔和本子,带来了能照相能录像的手机。我请何老师签名留念,我本以为能签个名字我就很满意了,没有想到,何老师拿着笔认真思考了几分钟,在我的本子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赵明通先生:有您这样的热心而忠诚的戏曲爱好者,是对我们最大的鼓舞,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深表感谢。何冠奇2011年5月29日于海阳东山。”我又提出同何老师合影留念,何老师也痛快地答应了。在一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我的心愿实现了。我把我与何老师的合影和他给我的题词存在了电脑里,这是何老师留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这次演出,是应东山慈善会、烟台程氏宗亲联谊会之邀,由何老师带队来到海阳市行村镇东山村进行戏剧下乡演出的。其中烟台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刘东利和李殿清夫妇、王晓艳、郭岩等老师,演唱了《钓金龟》《梨花颂》《红灯记》等京剧名段,烟台吕剧院演出了著名大型吕剧《姊妹易嫁》。何老师主持了这场名为“情系乡亲——京剧吕剧名家演唱会”。他在开场白中说:“我借用一位老乡的话说,过去你们只是在电视里看到何冠奇,这次看到活的了!”他幽默风趣的语言,把全场上千名观众逗得哈哈大笑。我还把何老师主持的开场白和演唱会中的著名唱段录了像,我将永远收藏这珍贵的资料。我非常庆幸,我得到了我与何老师的合影、何老师给我的题词、何老师的主持演讲录像以及这次演唱会的精彩唱段。
  我本来还想,等有机会一定再去登门拜访何老师,但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这也是我非常遗憾的事。
  对我们京剧爱好者来说,76岁的年龄还是太短暂,因为我们还没有喜欢够何老师,何老师还有许多没有做完的事。但是,当我看到,从城市到农村,还有许许多多京剧痴迷者;我还看到,许许多多几岁十几岁的孩子,唱念做打有模有样,我想对何老师说:何老师安息吧!您未竟的京剧事业香火有继,您一生钟爱的京剧艺术后继有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