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视点
2015年10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网络不是“自留地”
低俗语言别任性

  教育部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语言状况报告》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规范网络语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会认同。低俗化的网络语言,误导广大受众,不应任其泛滥。治理网络语言粗鄙化,是净化网络环境、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网络语言是一个阶段内社会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投射,是网民交流不可缺少的要素。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语言随之日新月异,富有想象力的网民创造了“蛮拼的”“给力”“点赞”等一大批简洁、清新、向上的网络语言。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语言,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沟通心灵、传递友善的工具。
  但与此同时,“逼格”“尼玛”等粗鄙化的网络语言广受诟病。这些低俗的网络用语,或是情绪发泄式的网络谩骂,或是以恶意中伤为目的的语言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消极情绪,污染了网络文化环境。
  网络不是单个网民的“自留地”,而是数亿人的“公地”。使用网络语言,应恪守普遍被社会认同的公序良俗、道德规范和语言文明,扫除低俗的网络用语,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据新华社10月18日电,作者陈尚营、欧甸丘)
言行背离成习惯
人心塌方难避免

  曾经担任山西国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和晋商银行董事长的上官永清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于今年7月被“带走”接受调查。上官永清的那句“党叫干啥就干啥”被再次提起。
  一边信誓旦旦,一边拼命捞钱,上官永清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这些年已经被查出来的上官永清式的人物,都成千上万了。这是一个很可怕的现象。有人甚至总结出一个“规律”:谁说话特别高调,显得与众不同,查查准有问题。这个所谓“规律”,是心理扭曲的产物,没有谁会真的按这个“规律”办事。但它是一个警讯:官员言行背离现象达到一定面积,并长时间得不到扭转,必然造成社会心理扭曲,掏空社会信任的基础。
  当“塌方式的腐败”还没有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还没有被总结为一个专有名词,人心或人性的塌方已经发生了,只是我们没有察觉到。当言行分离成为习惯,当区分真伪成为一种不受欢迎的习性,精神的塌方就成为必然。而社会性的塌方又会引起更多的人心的塌方——这种循环一旦形成,要想扭转就很困难了。当务之急是挽救人心,重建信任。(摘自《钱江晚报》,作者戎国强)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