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寿街社区,一位居民将洗菜的水用来冲厕所。 本报记者 孙国祥 摄
22日8点半,潍坊市水利局的20名工作人员佩戴好宣传标语,整装待发。当天,他们通过公共自行车骑行的方式,宣传“世界水日”,倡导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
市区不少自助售水机安上了“小尾巴”。
本报3月22日讯(记者 韩杰杰)3月22日是第24个“世界水日”,3月22日至28日是第29个“中国水周”。当天,市水利局、市水文局、市城市节水办等部门通过多种途径向市民普及水知识。记者获悉,潍坊本身就是水资源短缺城市,如今历经三年大旱,蓄水更显不足,26座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较2013年同期少蓄七成多,在当前特殊的旱情下,节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2013年8月以来,潍坊遭遇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连年干旱。潍坊通过制定供水保障方案、统一调度水资源、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7个单元引黄引江配套工程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应对旱情。抗旱以来,已累计实现跨流域调水3.7亿方,其中调引黄河水长江水2.7亿方,有效保证了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保障了生态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
虽然抗旱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今年的旱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经历三年的大旱,全市的蓄水严重不足,小型水库大部分干涸,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3.45米,较2013年8月下降2.07米。据市水文局统计信息显示,截至3月21日8时,全市26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量2.5283亿方,较去年同期蓄水少蓄1.3063亿方,较历年同期蓄水少蓄3.7869亿方,较2013年同期少蓄七成多。而受近期降水较少影响,农田受旱面积比3月中旬有所扩大,寒亭中部、昌邑西部和南部、安丘东北部、高密西部、诸城北部等地区已出现轻微旱情。
在城市供水方面,除诸城、临朐情况稍好外,中心城区及其他县市城区用水均不同程度地出现水源紧张情况,受黄河水、长江水指标和胶东调水渠道输水能力限制,峡山、白浪河水库供水区存在供水缺口;农村饮水方面,南部山区部分单村和联村供水区域,因干旱造成水井上水量减少甚至干涸,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受到影响;农业生产方面,前期的降水对农田旱情有所缓解,但春季来临,随着气温逐步升高、麦苗返青,农业需水量大增,农业旱情将逐步显现并扩大。
根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春季(3—5月)降水量接近常年,夏季(6—8月)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一到两成,连年的干旱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降水难以形成径流,或形成很少径流,水库蓄水形势非常严峻,全市生产生活用水保障面临巨大考验。
潍坊本来就是资源性缺水城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全国的七分之一,如今又经历三年的大旱,全市的蓄水严重不足,抗旱工作仍是今年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水源短缺的实际,节约用水是应对当前干旱缺水的最有力措施之一。在当前特殊的旱情形势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支持抗旱,共渡难关。
相关 链接
潍坊严把取水关 今年用水总量不超19.53亿方
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宣传主题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22日,记者采访获悉,今年潍坊将继续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把取水关,将全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9.53亿立方米以内。
为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近年来潍坊全面推行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省、市新改扩建项目全部进行了水资源论证,同时还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成效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2015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2.76亿立方米,水功能区达标率达到72.4%,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18。
今年,潍坊继续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启动开展城乡建设、重大项目布局等规划水资源论证试点,同时落实区域限批制度,按照“六不审批”的原则把好取水关,2016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19.53亿立方米以内,并将严格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进一步细化行业用水指标,落实超计划用水累进加价征收水资源费制度。
通过种种措施,力争“十三五”末,全市年用水总量控制在24亿立方米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以上。
本报记者 韩杰杰
潍坊加快完善现代水网体系 到2020年,蓄水能力再增1.2亿方
为完善现代水网体系,“十三五”期间,潍坊将通过水源工程、调水工程等建设,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力争2020年底蓄水能力再增1.2亿方。
潍坊水情特殊,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各地发展水平也不相同。这个现状决定了潍坊必须在能够实现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水生态环境的现代水网建设上加大推进力度。
“十三五”期间,潍坊将加强水源工程建设,通过实施水库新建、扩容、除险加固等措施,增加水库蓄水能力,通过新建拦河坝、病险水闸除险加固等措施,提高河道拦蓄水能力,解决水资源总量不足问题,力争到“十三五”末增加蓄水能力1.2亿立方米。同时推进调水工程建设,对接省骨干水网,建设相关配套工程,建设完善区域水网,形成省、市、县水网互联互通,本地水、客水、非常规水合理配置,生产、生活、生态用水统筹兼顾的现代水网体系。
本报记者 韩杰杰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