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来了“桑杰曼拉”
2016年12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刚察,一颗青海湖畔的璀璨明珠。
  一望无际的草原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勾勒出一幅生态祥和的壮美画面。可这幅壮美画面的背后是薄弱的卫生服务能力,较高的群众就医成本,落后的医疗技术水平。    
自2013年7月份聊城市首批选派3名援青干部赴青海省海北州刚察县开展对口支援工作之后,又陆续选派了2批援青代表团前往青海对口支援,涉及卫生、教育等民生领域。其中,山东省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聊城市人民医院先后选派了4批,共计7人的医疗专家随山东医疗团队来到这座青海湖畔的草原藏城开展帮扶工作,耳鼻喉科医生姚可青就是其中之一。
  初来藏区
  初来藏区,姚可青和大多数人一样,被这里优美的风景,淳朴的民风所无数次的打动。他感叹在这荒芜的高原上竟然有这么一方净土,可以洗涤心灵,净化灵魂。在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姚可青不忘初心,迅速的投入到医疗卫生的对口支援中。
姚可青支援的是海北州刚察县人民医院,全县唯一的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在这所当地“最好”的医院中,他吃惊的发现整个医院竟然没有一个专门的耳鼻喉科医生,医院基础设施薄弱,无法进行简单的鼻内窥镜、鼓膜穿刺置管等手术操作。医院的医生看病还停留在问诊、服药等初级的诊疗模式中,技术操作几乎空白。
  姚可青来时虽然已经知道这里医院的医疗水平相对落后,但是看到实际情况后还是吃了一惊,年轻人的闯劲儿和他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激发着他,一定要在这个“不毛之地”做出一番自己的事业,为了刚察,也为了自己!
一战成名
  县医院来了耳鼻喉医生的消息在这个仅有四万人的小县城中不胫而走,许多耳鼻喉方面的“老病号”早早的排队等在医院门口。
  患者多日杰太,头晕半年多,晚上睡觉时不敢翻身,一翻身就感觉头晕目眩、恶心呕吐,痛苦不已。以前来医院检查医生不能确诊,口服药物、输液治疗都没有明显效果。姚可青听完患者口述病情后,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查体,发现多日杰太并没有明显的发病诱因,平时翻身活动感觉头晕目眩,符合耳石症的临床症状,于是,他让多日杰太躺在床上,扶着他的头连续做了两个90度的旋转,不到5分钟,多日杰太头晕的症状即刻消失了,没有服用任何药物和任何有创的治疗,多日杰太高兴的连呼“桑杰曼拉”,“桑杰曼拉”(药师佛,吉祥的佛)!
  这一次小试牛刀的治疗让姚可青一战成名,越来越多患有耳、鼻、咽喉疾病的患者慕名而来。县医院五官科的大夫对于这个个子不高,年纪不大的“小神医”也另眼相看,常围着他问这问那,系统的了解耳鼻喉领域的医学知识。在他们眼里,姚可青不仅仅是一名对口支援的医生,也是一本耳鼻喉专业的教科书。姚可青对他们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悉心的教授他们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一些日程诊疗的小绝招,小窍门。
  患者才昂扎西,咽喉疼痛一周来医院就诊,当时已经无法张嘴进食,姚可青检查时发现他右侧扁桃体周边已经形成了一个很大的脓肿,由于这种扁桃体周围脓肿发病较快,且有窒息、败血症等危险,县医院五官科的医生不敢进行轻易切开。姚可青便率先垂范,手把手的教当地医生切开脓肿,清理创面。第二天,才昂扎西就感到咽痛明显减轻,已经可以正常说话和吃饭,才昂扎西逢人就赞誉草原来了一名好医生。
授之以渔
  在刚察县人民医院的工作期间,姚可青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何帮助医院建立科学、系统、规范、有序的耳鼻喉专业,培养耳鼻喉科医生是自己此行的根本目的。只有将技术留在这海拔3300米的草原藏城,才能让草原同胞享受到高水准的医疗服务。
  根据刚察县人民医院五官科没有进行专业细化,无专门的耳鼻喉科医师这一实际情况,姚可青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针对人们对于耳鼻喉疾病认识不足的情况,他举办了全院耳鼻喉科普讲座,让全院的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耳鼻喉疾病诊疗的重要性,对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处理、治疗等技术操作;针对当地医院对于耳鼻喉疾病的病人管理混乱的现象,他分析了当地耳鼻喉疾病的结构,对常见的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湿疹、鼻窦炎、咽喉炎等疾病进行专业、系统的梳理登记,进一步丰富临床资料,便于后期系统治疗及随访;针对医院五官科医生临床操作能力弱这一客观事实,他身体力行,指导医生进行扁桃体周脓肿切开引流、耳石复位、鼻内窥镜检查等操作,增强科室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针对当地儿童慢性扁桃体炎多发的发病特点,他检查、修整了医院内窥镜、操作台等设备设施,引进Davis半开口器、头灯等器械,为儿童进行全麻下扁桃体切除术提供了硬件支持。
  “医生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象牙塔里埋头钻研,也需要时常走出来,来到百姓的身边,看一看,瞧一瞧,这样更接地气,也更符合治病救人的为医之道”。姚可青这样领悟从医之道。现在的姚可青比刚来的时候壮了许多,脸上隐约也出现了标志性的“高原红”,如今的他和当地人民打得火热,时不时也能撇出几句藏语,用他的话说,更能够拉近与当地老乡的距离。
  三个月的医疗援青已经接近尾声,看着日益临近的归期,姚可青更多的是不舍。在他看来,在这里的三个月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月,在给当地人民带来医疗技术的同时,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一次彻底的洗涤,如果有机会,一定会再来这个青海湖畔的草原藏城,看看这里的同事,瞧瞧这里的老乡!
           (王迪)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