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栋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最近,不少城市的市民在朋友圈等个人社交平台上吐槽打车这件小事遇到了大难题。人们发现,在早晚高峰甚至不少传统非高峰时段里,通过滴滴等平台打车已经变得很困难,要增加叫车成功的概率,往往得加价。而在网络上,也有文章把“出行不美好的体验”归结到了部分互联网平台的服务模式上。滴滴一下,为何不能马上出发?
有观点认为,由于目前网约车市场过度集中,部分平台已经形成垄断,导致可以随意进行加价,订单取消的规则也存在漏洞。部分网文直接将矛头指向滴滴。还有一些说法中提及,平台所加调度费,最终不是由司机获得,而是被平台扣留。可事实上这种说法并不存在,加价多由司机获得,平台方面并不抽成。还有说法认为,因平台派单机制存在问题,导致司机只会去选择加价订单,是近期叫车难加价高主因。这种说法或许存在,但也不见得真是“主因”。
通常而言,价格主要受供求影响,节前是出行高峰,活多车少才是加价打车的直接原因。为什么会活多车少呢,不得不说,这是网约车新政尤其是各地的实施细则落地后带来的“效果”。有业内人士直言,网约车平台不是影响供求的根本因素,背后主要是政策原因。各地新政发布实施后,网约车的“质量”是提高了,网约车司机的“技能”也提高了,可对应的网约车的数量却越来越少。在此等现实语境下,即使出行需求保持平日里的同等水平,叫车也不那么容易。如果需求增加或赶上节前出行高峰期,问题就会更加突出。
需要指出的是,给网约车一个合法的地位只是第一步,让其成为出租市场的有生力量,方便市民出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是根本。而今在一些城市出现的叫车难加价高现象,其实也非出租车体制改革的初衷,折射出的是这些地方的网约车新政剑走偏锋,大有问题。或要求过高,不切实际;或条件苛刻,难以满足;或牵强附会,另搞一套,等等。结果是“迫使”大批原有网约车及其司机“退场”,相当一部分想加入这一行列的人也不得不“放弃”。这无疑值得反思,更需要加以改进。
当然,对于网约车这一新生事物,除了“放”,还得“管”。但管要科学、合理,不能管得太死板、太苛刻。其实像春节这样的出行高峰,最应该是网约车尤其是顺风车发挥作用的时刻,出行的人和车这么多,顺路或部分顺路的概率要比平常大。如果由于监管的原因,门槛设得过高,让一些本能够分享的资源分享不了,那才是最令人遗憾的。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
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