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1267个扶贫大棚有了保险
吃颗“定心丸”,贫困户脱贫有信心
2017年10月31日  来源:齐鲁晚报
【PDF版】
  村民查看火龙果生长情况。 本报见习记者 周伟佳 摄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泗水县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产业扶贫,发展扶贫果蔬大棚、养殖项目等,目前全县共建有扶贫果蔬大棚1267个。为形成扶贫长效机制,泗水县政府、扶贫办引入扶贫保险,为全县所有扶贫大棚购买了“保险”,这种情况下,贫困户脱贫更有信心。

  本报见习记者 周伟佳 通讯员 刘淑燕 王继坦
 
种扶贫果蔬大棚
一亩地多收入两万多

  26日,泗水县圣水峪镇南仲都农业观光园,园内古朴幽静,空气清新,干净的道路两旁是已经初具规模的高规格果蔬大棚。大棚里,一颗颗红心火龙果已经长成拳头大小,再过一段时间便可以收获了。
  “往年一亩地种地瓜、花生等只能收入一千多元,有了大棚,种上草莓或火龙果一亩地能收入近三万元。”村民张大妈笑着说,自从家里加入合作社,种植的火龙果在采摘时节供不应求,现在日子一天好过一天,村民的生活也跟村里发展一样,慢慢“火”了起来。
  圣水峪镇南仲都村党支部书记姚洪远说,村里实施产业扶贫,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利用专项扶贫资金建起20个冬暖大棚,种植草莓,并委托合作社管理经营,贫困户可进行分红。“村中52名贫困人口,每人每年可分1000元,参与入股分红的贫困户每年可分红5000元,打工人员每年可增收6000元。”
村里经济有奔头
外出务工村民争返乡

  “现在村里经济发展好了,也不用外出打工,生活更有奔头了。”26日,南仲都村村民姚勇一边对大棚设施进行检修一边说。今年初,姚勇返回村里,在生态农业观光园检修大棚,在村里就能打工赚钱让姚勇格外高兴。
  “家中的老父亲上了年纪,孩子还小,总想着回家多陪陪他们。”姚勇说,为了养活一家六口,20多年来他四处打零工,什么样的苦都吃过,漂泊在外的他整日牵挂家人。
  近几年,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南仲都村发生的变化姚勇看在眼里。“今年回来看到村里的变化感到很欣慰,村里不仅生态环境更好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奔小康。”姚勇说,“如今在村里打工一年也能收入五六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心里踏实多了。”
  外出务工村民返乡致富,姚勇只是其中一个代表。姚洪远说,在政府扶贫政策扶持下,村里发展“两林一园”(桃林、核桃林、生态农业观光园)产业,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村里的整体经济效益也好了起来,十几名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在村里赚钱致富。
扶贫大棚有保险
村民吃上“定心丸”

  在南仲都农业观光园内,不少果蔬大棚外墙上都印着“PICC”的标志。姚洪远说,这些印着“PICC”标志的大棚都是县里出资建设的扶贫大棚。
  “县里建了扶贫大棚,又给这些大棚买了保险,老百姓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样,踏实多了。”姚洪远说,2015年冬天,一场雪灾曾给村里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一个大棚最多损失两万多元,现在有了保险,村民们感觉更加安心。
  为形成扶贫长效机制,泗水县政府专门列支扶贫财政资金为全县所有扶贫果蔬大棚购买了保险。人保财险泗水县支公司副经理单继元介绍,日前,公司已顺利签出泗水设施蔬菜大棚扶贫保险第一单,后续的统一签单正在进行中。根据保险方案,扶贫大棚保费每亩400元,保额每亩2万元,“扶贫大棚遭遇火灾、空中坠物、风灾、雪灾等造成损失,人保公司给予相应保险赔付。”
  “为扶贫产业设施购买保险,解决了扶贫产业发展的后顾之忧,贫困户们脱贫奔小康的道路将更加平坦。”泗水县扶贫办副主任柳伟介绍,保险将为全县扶贫果蔬大棚提供1400余万元的风险保障。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网友为此稿件打分的平均分是:
齐鲁晚报多媒体数字版
按日期查阅
© 版权所有 齐鲁晚报
华光照排公司 提供技术服务